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北宋东京的文化产业
北宋东京的文化产业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6/29 9:41:18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作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为目标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北宋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商业、文化的繁荣,都城东京的文化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红火。 
    发达的印刷业与图书市场 
    经唐、五代时期的发展,雕版印刷到北宋进入鼎盛时期,加上政府重视和提倡,北宋雕版印刷揭开了我国古代印刷史上辉煌的一页。 
    东京是全国木版雕印中心之一,因而也是图书出版、交易中心。以国子监为代表的中央机关和以公使库为代表的地方机关,编印的图书(即官刻本)涵盖儒家经书、史书以及诸子、医学、算学、类书、宗教典籍等,“虽汉唐之盛无以加此”(姚铉《〈唐文粹〉序》)。太宗、真宗年间,钦定印刷大型类书《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册府元龟》,计3500卷。真宗景德年间,仅国子监就有书板十万余,“经史正义皆具……今板大备,士庶家皆有之”(《续资治通鉴长编》)。官印图书规模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东京民间印刷业也初步形成,除私人出资刻印、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家刻本外,最主要的是商业性坊刻本。书坊类似于今天的出版社,集印书、售书于一体,以营利为主要目的,政论文章、大臣奏议、科考范文等均在刻印之列。 
    东京印刷业繁荣,还可据一条诏令得到印证。康定元年(1040年),“在京无图之辈及书肆之家,多将诸色人所讲边机文字,镂版鬻卖,流布在外”。仁宗下诏,“委开封府密切根捉,许人陈告,勘鞫闻奏”(《宋会要》)。 
    官营、私营印书的兴盛,加上外地印书来京销售,图书作为商品在东京市场上广泛流通。相国寺及其附近是图书交易中心,《东京梦华录》有相国寺殿后资圣门前、寺东门大街卖书籍的记载。荣六郎经史书铺,以刻印、出售经史图书而闻名,北宋亡后迁至南宋都城临安继续开张。张舜民文集《画墁集》,政和年间“京师鬻书者忽印是集,售者至填塞衢巷”(周紫芝《太仓米集》)。国子监的雕版,“例许士人纳纸墨钱自印。凡官刻书,亦有定价出售”(叶德辉《书林清话》)。朝廷更是大量征购图书,以充馆藏。咸平四年(1001年),朝廷“诏天下购馆阁逸书,每卷给千钱”(《续资治通鉴长编》)。 
    东京图书还向国外销售,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宋史》载,日本、高丽、交等国使者来京,常采购图书。熙宁六年(1073年),日本僧人成寻在东京印经院一口气购买《十钵文殊经》《宝要义论》等经书100多卷。元年间,高丽使臣来京,“请市书甚众”。苏轼在《论高丽买书利害子三首》中有“中国书籍山积于高丽”之说。 
    笔墨生产与书画交易 
    东京笔墨生产繁荣。制笔业店铺林立,对此,欧阳修、黄庭坚分别有“京师诸笔工,牌榜自称述。累累相国东,比若衣缝虱”和“都下笔师如猬毛”的描写。元丰年间,侍其瑛在东京“以笔为业……遂以笔名家”(陆友《墨史》)。吴无至制“无心散卓”笔,“小大皆可人意”(黄庭坚《书吴无至笔》)。“熙宁后,世始用无心散卓笔,其风一变”(叶梦得《避暑录话》)。赵文秀的笔更是有名。 
    制墨上,工匠裴言造墨,“料精而墨善”。号称“墨仙”的潘谷,造墨“既精好而价不二”(陆友《墨史》);“人制墨莫有及谷者”(晁贯之《墨经》);苏轼有“一朝入海寻李白,空看人间画墨仙”的诗句。北宋末年,东京制墨名家辈出,张孜、陈昱、关、关琐、郭遇明等“皆有声称而精于样制”(何《春渚纪闻》)。梅鼎、曹知微、梅赡、张雅、高肩等,皆为“崇宁以来京师名手”(陆友《墨史》)。《东京梦华录》载,“万姓交易”的相国寺市场,“赵文秀笔及潘谷墨,占定两廊”,可见其规模不小。 
    东京书画家云集,作品大量商品化,书画买卖成为东京的重要行业。朝廷大肆收藏,收藏家把藏品当成财产。景年间,李宥命僧人惠明代购祖父、山水画家李成之画作,“倍出金币,归者如市”(刘道醇《宋朝名画评》)。岑宗旦“尤善行书,如银钩趸尾,脱去妩媚”,得英宗嘉赏,成名后“字画一出,偶得之者争相贾售”(《宣和书谱》)。王广渊书法“笔力豪健”“字价千金”(《书林纪事》)。苏轼书法因朝廷多次禁毁而价格倍增,宣和年间朝廷搜集,“一纸定值万钱”。米芾名声既盛,“寸纸数字,人争售之,以为珍玩”(《宣和书谱》),以至于米芾云“书画不可论价”。“至于幽人、释子,所藏寸纸,皆为利诱”(《书林纪事》)。 
    东京书画市场之盛,还可从下面的记载中窥见一斑。《宋会要》有“模刻御书字鬻卖者”的记载,可见京城有想靠皇上墨宝而发财的人,以至于朝廷下诏开封府:“有模刻御书字鬻卖者,重坐之。”赵明诚在京城曾以200贯的价格购得蔡襄《神妙帖》3幅,李清照在《金石录后续》中有赵明诚到相国寺“市碑文”的记述。欧阳修《石曼卿墓表》拓片,一本“半千买得”(文莹《湘山野录》)。李公麟死后,其作品“有厚以金帛购之者,由是夤缘摹仿,伪以取利”(《宣和画谱》)。交易中竟出现了以赝品牟利的人。 
(作者:邓高峰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