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唐代著名诗人崔颢: 少年及第 怀才不遇
唐代著名诗人崔颢: 少年及第 怀才不遇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6/29 8:49:36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唐代著名诗人崔颢的这首《黄鹤楼》诗,久负盛名。该诗集登临、览胜、怀古及生命的玄思于一炉,由神话直面现实,由风景联想心景,纵横交织,气势恢宏,流利自然,一气呵成,被后世誉为“千古绝唱”!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评价:“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首深受后人推重和欣赏的诗歌,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然而,不少关注此诗的人却对作者崔颢不太熟悉,对他的事迹更是知之甚少。那么,崔颢是何许人也?他为何没有伴着这首《黄鹤楼》而名扬天下?”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我们试图通过崔颢的诗句解读他的一生。 
    崔颢,汉族,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他少年时代居住在河南开封,后来离开老家,赴长安科考,得中进士。《旧唐书·文苑传》(下)崔颢传中记载:“崔颢者,登进士第。”《新唐书·文艺传》记载:“崔颢者,亦擢进士第。”《唐才子传》中写道:“颢,汴州人:开元十一年,源少良下及进士第。”从史料记载,我们可知崔颢年纪轻轻就中进士,但中进士后却没有授任何官职。《旧唐书·文苑传》载:“开元、天宝年间,文士知名者,汴州崔颢、京兆王昌龄、高适、襄阳孟浩然,皆名位不振。”《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并非常清楚地写明崔颢虽有诗才,但官位、社会地位并不高。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开元二十九年至天宝二年(公元741年~公元743年),已经50岁左右的崔颢,在定襄任录事参军,正七品下。定襄在唐代属代州管辖。崔颢到定襄郡处理了大量案件,从事断狱工作。开元末到天宝初这一时期是崔颢施展才华比较顺利的时期,但已年过半百的崔颢并没有因此一路高升。《旧唐书·崔颢传》称“(崔颢)累官司勋员外郎”。元朝辛文房《唐才子传》载:“(崔颢)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 
    从仅存的对崔颢的零星记载中,可知崔颢一生所做官不超过六品。才华横溢、满怀建功立业之志的他,在有生之年并没有大展才华的机遇,这才有了其在诗歌中对岁月飞逝、壮志未酬的感叹。“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登临黄鹤楼,崔颢想到了黄鹤楼美丽而缥缈的神话传说,思绪也一下从惆怅的现实飞到了遥远的古代,这是他因仕途失意而产生避世情绪的宣泄。官场失意,自然转向退隐,欲超脱尘世,并羡慕古人可以随心所欲,得道升仙。然而,现实始终无法超越,成仙愿望落空,免不得落寞哀怨。诗句是他追仙慕道思想的自然流露。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是该诗的点睛之笔,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江岸的汉阳一马平川,晴朗的天空下,岸上的参天大树清晰可见。眼前豁然开朗的景致,恢宏而壮阔,但带给他的却是千般愁绪,万般感慨。他见树而生愁,愁不可解,无法释怀。崔颢在这里暗用“桓温见树伤怀”的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惆怅之情。《世说新语·言语》中记载:“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这里记录了桓温看见柳树而伤心,恨岁月流逝太快,不能追回。崔颢心通古人,触物兴感,慨叹岁月蹉跎,人生短暂,满腔抱负不能实现,惆怅之情溢于言表。 
(作者:王兰兰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