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诗人崔颢: 少年及第 怀才不遇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6/29 8:49:36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当崔颢登楼远眺时,面对众多美景,让他感伤的却是江中一片长满乱草的沙洲。才华横溢的崔颢在这里同样借用了典故,借古人祢衡客死江夏之事抒怀。据史料记载,汉末的祢衡很有文才,只可惜生不逢时,因而才华得不到施展,曹操“闻衡善击鼓,乃召为鼓吏”,祢衡既不见容于操,又不见容于刘表、黄祖,终被黄祖所杀,死时才26岁,死后葬于鹦鹉洲。当时崔颢联想到祢衡怀才不遇的悲剧,不仅表达了对古人的深切同情,更流露出了对自己不幸遭遇的忧愤,其实他在借他人的酒杯,消除自己内心积郁的愁闷。
崔颢中进士时约18岁,可谓少年及第,才华横溢的他名扬天下。年少成名,使他身上多了一些潇洒和桀骜不驯,还因“十五嫁王昌”一事,留下了风流不羁的绯闻。在离开故乡汴州,漫游外地的几十年里,崔颢周游于王公贵族之间,现存41 首诗作中有8 首就是赠与诗,而其他的诗作也多是表现其游历过程中的生活与感受。虽然崔颢是一位名士,但终究名显位卑。周游于王公贵族之中,无疑也提高了他的名头。崔颢的名头虽然与他的周游有关,但也因其诗作受到了时代的关注与青睐,进而声名鹊起。崔颢虽然很有名,但却称不上大家,崔颢虽然位列开元、天宝间的名士之流,但真正称赞评价其文学成就的却寥寥无几。
面对无法实现的建立功业理想,崔颢只好寄希望于超脱成仙,于是,他在《黄鹤楼》开篇便表达了自己对得道成仙的向往。然而,成仙自然会成为泡影。于是,崔颢找到了解脱的唯一之路——归乡。“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傍晚时分,江上升起沉沉雾霭,思乡之情涌上心头。少小离家,怀才不遇的崔颢心里充满了游子思恋故土的乡愁。他的诗篇《晚入汴水》是写回乡的,“昨晚南行楚,今朝北溯河。客愁能几日?乡路渐无多。晴景摇津树,春风起棹歌。长淮亦已尽,宁复畏潮波。”
从诗作中可以看出,崔颢思念故乡,并有回乡归隐、急流勇退之意。但却终因功名心切,仍然回到长安,直到去世也未能返回故里。这也许是崔颢的故事在开封流传不多的主要原因。
作为唐代著名诗人,崔颢诗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深得古意,精、气、神浑然一体。崔颢的一生都在追求建功立业、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然而,现实中却怀才不遇,屡屡不被重用。不得志的情感化为诗作,便有了千古名诗《黄鹤楼》。相传,后来李白登楼时,也诗兴大发,当他在楼中发现崔颢一诗,连称“绝妙、绝妙!”还写下了四句“打油诗”抒发自己的感怀:“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河南大学文学院博士梁振杰说,崔颢黄鹤一去不复返的人生感慨、日暮乡关的思乡情怀,不时叩问着我们的心灵。千载而下,人生易老,崔颢虽然仕途不顺,但他的千古名诗《黄鹤楼》却成为千古绝唱,经久不衰。
[1][2]
(作者:王兰兰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