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苏轼与乌台诗案
苏轼与乌台诗案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6/25 15:16:28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诗文惹祸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一生创作了大量汪洋恣肆的诗文,但也曾因诗文而被罗织“指斥乘舆”的罪名而险遭杀身之祸,这就是史书上所称的“乌台诗案”。 
    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乌台是宋朝时期国家的监察弹劾机关。其职权是对朝廷和各州府的官吏及皇亲国戚进行监督,并对失职、渎职、违规违法的当朝文臣武将进行纠举弹劾。为了保证他们职权的行使和对他们工作的支持,朝廷还规定御史可以“风闻奏事”,即仅凭传闻发现官吏中有违法犯罪行为的,即可直接上奏皇帝而不必事先核查事情的准确性。御史台本身就设有监狱,可以直接拘禁、审讯犯人。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苏轼持反对态度,上书宋神宗,对变法提出不同意见,为此遭到御史谢景温的劾奏和变法派的中伤与围攻。苏轼气涌如山,一怒之下自请调出京城,先后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徐州知府等地方官。在地方任职期间,他走村串户,体察民情,发现新法实施中的不少弊端,便“以诗托讽”,并期盼能“有补于国”。 
    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东坡由徐州调任太湖滨的湖州。他作《湖州谢上表》,略叙自己过去无政绩可言,谢皇恩浩荡,但他在后又夹上几句牢骚话:“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此时朝中风云变幻,一些追求高官厚禄的投机者混入变法派,统治阶级内部进步与保守势力之间严肃的政治斗争演绎成争权夺利的倾轧,苏轼成为其中的不幸者。御史中丞李定和监察御史何正臣从苏轼《湖州谢上表》中摘出“追陪新进”“老不生事”等句,诬其讽刺变法派“新进”,喜欢“生事”,是侮慢和影射朝廷,又从苏轼所作《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等诗词文章中寻章摘句、牵强附会,拼凑成弹劾奏章,呈报神宗皇帝。 
    李定、何正臣弹劾苏轼包藏祸心,怨恨皇上,无人臣之节,而监察御史舒弹劾苏轼“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谤讪讥骂,无所不为”,并要求神宗对苏轼“大明诛赏,以示天下”。 
    在众多御史的群起而攻之下,不明真相的宋神宗犹豫不决。他原知苏轼曾有反对新法的言论,现在又听说他的许多诗文“讪上骂下”“无尊君之义和亏大忠之节”等,便信以为真,下令御史台将苏轼捕京问罪。 
    苏轼的好友、驸马都尉王诜闻知此讯,立即派亲信通报苏轼的弟弟苏辙,苏辙快马赶往湖州,告知苏轼。 
    前来拘捕苏轼的钦差大臣皇甫遵抵达湖州后,径直奔向湖州公堂。正在衙门代理公事的祖通判见皇甫遵神情严肃、仪仗威严,赶忙去后堂给苏轼报信。苏轼来到大堂,见皇甫遵表情凝重、视如无人,以为死罪临头,上前从容说道:“臣自知得罪朝廷甚多,今日必是赐死,死固不辞,只求让我先回去与家人永别。”“不至如此。”钦差大臣亮出诏令,宣布拘捕苏轼。 
    苏轼的妻子王氏痛不欲生,抱着苏轼泪如泉涌,苏轼倒很镇定,对王氏说:“宋真宗时有一位诗人叫杨朴,被人诬告,真宗传见,问他能否作诗,杨朴说不能,真宗问:‘临行有人作诗送行否?’杨朴说只有老妻作了一绝:‘更休落魄贪杯酒,亦莫猖狂爱吟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真宗听后笑得连腰都直不起来。”苏轼风趣地宽慰妻子,并说:“难道你不能作首诗为我送行吗?”这句话把王氏逗得含泪而笑,眼见丈夫身戴刑具,被两个小卒如驱鸡犬般赶出衙门,押往京城。 
    御史台随后抄了苏轼的家,搜走苏轼作的部分诗文,苏妻王氏说:“苏轼一生好作诗,诗有何用?”一气之下,一把火把残存的苏轼所作诗文烧个精光。 
(作者:张兆新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