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初豪放诗人苏舜钦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6/25 15:14:15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出身官宦家 书香门第人
苏舜钦,字子美,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和书法家,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诞生于河南开封。苏家原籍四川,曾祖原为后蜀官吏,入宋后任兵曹参军,举家迁入开封。
苏舜钦祖父苏易简,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善诗文,官至参知政事(副相);父苏耆,也颇能诗文,真宗景德四年进士及第,转大理评事,后升至大理丞。
苏家不仅历代为官宦,还是书香门第之家,故苏舜钦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丰富的藏书、文化的熏陶使他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的青年。从小苏舜钦和其兄苏舜元就一起沉浸在读书求知的乐趣之中,而且能文善书,颇得众人重视。他很仰慕张良的才能和政绩,理想是早日成为像张良那样的国家栋梁。他的政论文章文词尖锐、评论无忌,充分表达了他的远大抱负。
16岁那年,他恩荫补为太庙遗郎。恩荫制度是宋朝政府为五品以上官员因有功于国而补荫子女入仕的一种制度,米芾、司马光、王安石等都在很年轻的时候被恩荫入仕,踏入政坛。但苏舜钦恃才心高,对恩荫个小官并不感兴趣,反而觉得好像自己没本事似的。他要靠优异的成绩科考入仕,才好风风光光地做官、为人和谋事。
痛恨骈体文
勇创新文风
中国的科考制源于隋朝,是通过考试来选拔知识分子充斥干部队伍的一种制度,这比以往的推荐制是大的进步。科考制至唐代,专以辞赋取人,天下文人莫不全力攻对偶藻饰之词,提倡的是杨亿、刘筠等人的四六骈俪文章。这种以四言、六言为主格式、注重声律和谐的四六文讲究华美的形式,实为浮靡文风,很不实用,一时民间和朝中滥引此风,更是将科考制引入误国误民之途。很多有志之士对它极为反感,苏舜钦对此考风更是感到愤懑和烦恼,便为提倡新文风而奔走呼吁。此时京城来了个欧阳修,他虽然也是靠四六文科取进士,但其观点与苏舜钦一致。于是二位志趣相投的年轻人便倡导以散文形式代替四六文的新文风,支持他们的人日渐增多。
开圣七年(1029年)六月,开封城内照应宫突然起火被烧为灰烬。仁宗意重修,这一无疑将加重百姓负担之举令苏舜钦坐卧不安,便上书一篇《火疏》,建议免修,其行文以散文形式陈述弊端。仁宗皇帝看后不但接受了他的谏意,同时还接受了他的这种文体。最使苏舜钦高兴的是仁宗承认了这种宫中文书的新文风。
牛刀小试中金榜
凛然上书品高尚
仁宗景元年,苏舜钦参加科考,得以高中进士,被派往安徽蒙城任光禄寺主簿,掌文书。他初生牛犊不怕虎,敢于秉公执法,杀了奸诈小吏,又驱逐了巧取豪夺的大富贾,百姓无不称快。苏舜钦初涉政坛,虽在基层为官,但已引起仁宗的注意。
不巧上任次年,其父病故,舜钦急赴长安奔丧。由于苏家父子为官清廉,百姓前来送葬的甚多,这使苏舜钦感到了人生价值之所在。然而祸不单行,刚安顿了老父的丧事,在家守墓尽孝的苏舜钦之妻又从马背上摔下来,虽经诊治,但在生子后病故了。这双重打击着实让苏舜钦在精神上痛苦了一阵子。家中缺粮的困难甚至让苏舜钦以借贷耕田来维持生活,但他仍密切关注朝中大事。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使他时时关注着宫中的风风雨雨。
以范仲淹为首的革新派和以吕夷简、王拱辰为首的守旧派之间的斗争十分激烈。范仲淹上书并献“百官图”指责吕夷简结党营私,吕夷简以牙还牙,诬范仲淹广结朋党。双方当廷辩论,言辞甚为激烈。仁宗偏信吕相,大贬革新派,范仲淹被贬饶州,谏官高若讷不讲公道话,反而诋毁范仲淹。欧阳修上书皇上,指出高若讷乃小人作为。欧阳修等耿直之士遭贬出京,朝中正气荡然无存。忠直的蔡襄愤然写诗赞扬欧阳修、范仲淹,京城将此诗相互传抄。苏舜钦认为贬忠出朝有损朝中大政,实为自取覆亡之行为,便奋力上书,其不趋炎附势的正义精神获得广泛口碑。
景四年冬,苏舜钦守丧终了,离开长安。年已30岁的他渴望能有个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建功立业。次年正月,他回到京城,立即着手写了奏书,重提忠臣范仲淹被诬遭贬之事,充分显示了他不顾个人安危、为社稷着想的爱国情结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仁宗考虑再三,让苏舜钦先到开封府任长垣知县去了。
苏舜钦虽在京畿之地任职,却关心天下大事。四川的灾害、西北的军情、人民和士兵的疾苦他都时刻挂在心头。他写诗道:“延州未撤警,夕峰照冰雪。穷边苦寒地,兵气相踵结。”字里行间,爱心毕现。
康定元年(1040年),西夏元昊领兵来犯,宋军在三川口战役中惨败,西北边陲告急。仁宗急调范仲淹知永兴军西去领军迎敌,后升其为陕西经略安抚使。由于范仲淹的军事谋略得当,西北战局才大有好转。这年三月,苏舜钦被调回京师,任大理评事。他对西北战局进行认真分析,写出了坚决支持范仲淹以守代攻军事谋略的奏折,并写信给范公以示自己的思念之情。
八月,欧阳修被调回京城,任校阁勘。老友相逢使得苏舜钦十分高兴,不日好友石延年也赴京与之相会。三人畅叙旧情,高歌长吟。这一时期他精神甚为愉快。
[1][2]
(作者:翟宏魁 李天富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