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诸县县令】元志:英雄末路 美名难存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6/17 16:47:04 来源:洛阳市旅游局 点击次数:
北魏洛阳令元志,是皇室子弟,他的爷爷拓跋齐,是太武帝拓跋焘(tāo)的亲信大臣,多次跟随太武帝征战。拓跋齐和元志爷孙俩,都曾有舍身救主的经历,可见其英雄气概。元志担任洛阳令时,为人劲节,为后人留下“分道扬镳”(biāo,马嚼子两端露出嘴外的部分)的故事。
1 爷爷英雄孙子好汉
在上一期稿子中,《洛阳晚报》记者讲述了西晋洛阳令曹摅与其曾祖父曹休的故事。与此类似,在北魏时期,还有一对英雄爷孙,即河间王拓跋齐和他的孙子元志。
北魏的建立者拓跋氏是鲜卑族,这是一个马背上的民族,当时的局势动荡不安,战争频繁,因此拓跋氏家族急需能征善战的王孙公子。拓跋齐,北魏烈帝拓跋翳(yì)槐的玄孙。拓跋翳槐为十六国时期代国(北魏前身)的代王,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称帝时,将拓跋翳槐追谥为烈皇帝。
拓跋齐青年时就勇猛、魁梧。太武帝拓跋焘征讨夏国赫连昌时马失前蹄,敌人逼近拓跋焘,拓跋齐以身掩护,和敌人拼死决战,才把敌人打退,太武帝得以上马。当时形势危急,要是没有拓跋齐的舍身相救,太武帝很可能丧命。
公元471年,拓跋宏即位,是为孝文帝。公元493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他下令把鲜卑族人的姓氏(通常是复姓)改为单姓。将皇族姓氏拓跋改为元。拓跋齐之孙拓跋志即改称元志。
元志,字猛略,从小就精明强干,擅长辩论,并博览群书,颇有文才。与爷爷拓跋齐比起来,元志身上的书卷气多一些。可是事实证明,“书生”元志也是个英雄男儿——
为实现统一大业,孝文帝发扬鲜卑的勇武精神,三次南征。在一次南征时,孝文帝换上普通人的衣服前往战场观战,不料被敌军的弓箭手偷袭,一支箭向孝文帝射来,紧急时刻,元志挺身而出。孝文帝安然无恙,元志的一只眼睛不幸被箭射中,顿时血流满面。孝文帝赶紧叫随行的御医诊治,可惜还是没能保住中箭的眼睛,元志因此一目失明。
元志的挺身而出,与他的爷爷拓跋齐的挺身而出十分相似,都是在紧急时刻舍身救主,抛开君臣层面的考虑,拓跋齐和元志应该能获得“见义勇为”奖。
2 分道扬镳
在担任洛阳令时,元志为我们留下了“分道扬镳”的故事。北魏时期规定,下级官员在路上遇到上级官员,应该首先回避,让对方先过去。洛阳令元志恰好在路上碰见了御史中尉(相当于中纪委高官)李彪的车子迎面而来,他该怎么办?
那时,官员出行总是被人前呼后拥,官位越高,随行人马就越多,也就越排场。老百姓在街上遇见他们,老远就得回避。官位低的官员,也得让官位高的官员先走。如遇官职相仿,客气些的也就让对方先行。
按官职来说,元志应该让李彪先行,可他偏偏不给李彪让道,不管李彪是向左走还是向走,元志的车子就是顶在前面,坚决不让道。
李彪气不过,下令返回,顺道到孝文帝面前告状。李彪气冲冲地说:“我是御史中尉,元志这个小小的洛阳县令怎么能和我抢道?!”元志也毫不客气,回敬道:“我是神乡县主,洛阳是首都所在,你虽然是御史中尉,也归我洛阳县令管辖,我不需要给你让道。”
李、元二人互不相让,在孝文帝面前争吵起来。“好了,你们两个不要吵了。”孝文帝虽然声音不大,但是皇宫里马上安静了下来,“洛阳是我皇帝的地盘,你们两个从今以后,可以分路扬镳。”还是孝文帝脑子好使,想出分道的好主意。君无戏言,皇帝一开金口,元志和李彪出宫之后,立即派人拿尺子测量道路,从中间一分为二,出行各走一半,这或许是中国最早的马路居中画线。“分路扬镳”后来演变为成语“分道扬镳”。
3 美名难存
公元499年,孝文帝病死,宣武帝元恪即位,任命元志为荆州刺史。公元515年,宣武帝病死,5岁的孝明帝元诩即位。元诩即位后,其生母灵皇后胡氏开始擅权乱政,直接导致北魏土崩瓦解。公元528年,18岁的元诩觉得自己长大了,开始对胡氏专权非常不满,于是发密诏命尔朱荣率兵前来帮忙。不料密诏被查出,胡氏看后大怒,于是毒杀了元诩。此时的北魏,离亡国已经不远了。
孝明帝时,元志任廷尉卿(掌司法刑狱的官员),后任扬州刺史,赐爵建忠伯。元志在扬州依然很有劲节,他在洛阳与御史中尉李彪分路扬镳的故事传遍国内,荆楚的官吏多有忌惮。可惜,历仕孝文帝、宣武帝和孝明帝三朝的元志,已经被时间磨去了英雄气概。
元志晚年喜欢声伎,在任扬州刺史时,身边服侍他的侍女将近百人,他的衣物珍器,皆为一时之冠,可谓穷奢极欲。后来,元志被调到雍州(今陕西省西安一带),仍然崇尚奢华,敛财无数,当年在任洛阳令时积累的好名声便渐渐不复存在了。
[1][2]
(作者:余子愚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