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诸县县令】王涣:三年洛阳令 朝野共盛赞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5/22 18:01:43 来源:洛阳市旅游局 点击次数:
洛阳为十三朝古都,帝王将相在此纷纷亮相,京城的辉煌遮蔽了洛阳县的称谓,使其县名不彰。与位高权重的帝王将相相比,洛阳县县令大多默默无闻。洛阳县之外的新安县、永宁县(今洛宁县)等县县令同样鲜为人知。在这里,《洛阳晚报》记者为您讲述洛阳及诸县县令的吏治故事。
《后汉书·王涣传》记载:“故洛阳令王涣,秉清修之节,蹈羔羊之义……”王涣担任洛阳令仅三年,却赢得朝野的共同盛赞。公元105年,王涣病逝于洛阳令任上,洛阳百姓为纪念他,专门为其修造了一座祠堂。一日三餐前还要念叨几句,以告慰王涣的在天之灵。
“王稚子,世少有”
与东汉洛阳令董宣被称为“酷吏”和后唐洛阳令何泽被讥为“图谋仕进”不同,东汉另一位洛阳令王涣在历史上有着很好的口碑。史料记载,王涣,字稚子,东汉广汉郡郪(qī)县(今四川省三台县)人。王涣的父亲王顺,任安定太守,安定郡位于今甘肃镇原一带。年轻时的王涣属于“官二代”,他喜欢与一些轻薄青年玩耍,还喜欢跟别人打架,成为“问题少年”。让人欣喜的是,长大后的王涣浪子回头,弃恶从善。他不仅认真学习儒学,还精心研习《尚书》和律令,被史书称为“晚而改节”,而且他做官名声很好。身为广汉郡人,王涣曾在广汉太守陈宠属下担任功曹。他忠于职守,办事雷厉风行,他和“强项令”董宣一样,以简贤选能和执法不避豪右闻名。在王涣的协助下,陈宠将广汉郡治理得井然有序。广汉老百姓纷纷传诵:“王稚子,世少有。平徭役,百姓喜。”后来,治郡有方的陈宠被汉和帝刘肇提拔到京城洛阳任大司农。当汉和帝问陈宠治理广汉之方时,陈宠没有贪功,直言是王涣之功,汉和帝听了非常高兴。从此,王涣声名大振,年轻的王涣迎来一次升迁的机会。
温县大治
陈宠在汉和帝面前的美言“立竿见影”,王涣从广汉郡出任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县令,为其后来出任洛阳县县令积累了治县经验。当时的温县境内有很多奸诈狡猾之人,他们作恶多端,长期为害百姓。王涣想方设法严厉镇压奸猾豪强,将他们全部消灭。境内自此太平,动乱不宁的温县变得“境内清夷”,路不拾遗——商人可以放心地在路边过夜,连那些放牛的人也打着王涣的旗号,只要说自己放的牛是王涣的,就不会被他人侵犯。在宋代王令仿照唐朝李翰《蒙求》撰写的《十七史蒙求》中,有“苏琼止盗,王涣诛奸。杨修俊才,张尚辩捷”的说法,对王涣的为政能力大为赞赏。温县距洛阳不远,二者同为临近黄河的城市。王涣治理温县的功绩很快传到汉和帝耳朵里,三年后,王涣被调到兖(yǎn)州(今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任刺史,他依法治理兖州各郡,德化得到广泛推行。兖州同样临近黄河,王涣就这样在黄河沿线各地宦游。东汉永元十五年(公元103年),王涣以侍御史的身份陪同汉和帝到南方巡视,回到京城洛阳后,汉和帝便任命王涣为洛阳令。
[1][2]
(作者:余子愚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