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洛阳诸县县令】王涣:三年洛阳令 朝野共盛赞
【洛阳诸县县令】王涣:三年洛阳令 朝野共盛赞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5/22 18:01:43 来源:洛阳市旅游局 点击次数:

    “神算”洛阳令 
    京城难治,王涣一上任就面临前任县令遗留下来的一大堆案子。他知难而上,秉公执法,宽严有度且大胆细心,很快将历年积案处理完毕。提起“神算”,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起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神机妙算,令人惊叹。然而,早于诸葛亮的王涣在洛阳令任上,就因破案有方而被人们称为“神算”。据东汉《东观汉记》记载,王涣任洛阳令时,有盗贼刚刚得手,就被人发现,盗贼无法逃脱,有的藏在路边的沟渠内,有的伏于瓮下。王涣得到消息后,就带人去搜捕。他根据失主的描述,经过分析,断定盗贼没有走远。之后,王涣命令属下带人认真搜查盗贼可能的藏身之处,将这伙盗贼一一拿下。盗贼们心服口服,视王涣为“神明”。东汉元兴元年(公元105年),洛阳城发生了两件大事,其一是汉和帝驾崩,其二是洛阳令王涣病逝。一个皇帝之死与一个县令之死,对国家和县治的影响不言而喻。汉和帝刘肇是东汉的第四位皇帝,亲政之后,他每天早起临朝,深夜批阅奏章,从不荒怠政事,故有“劳谦有终”之称。刘肇曾多次下诏赈济灾民、减免赋税、安置流民、勿违农时,并多次下诏纳贤,在法制上也主张宽刑,还多次诏令理冤狱、恤鳏(guān)寡、矜孤弱、薄赋敛。刘肇亲政后,东汉国力大增,时人称为“永元之隆”。王涣遇到刘肇,可谓贤臣遇明主。正是汉和帝的大力提拔,使得王涣从广汉郡一步步走近东汉京都洛阳,成为京都的“父母官”,最终在洛阳获得身后的崇高赞誉。
    朝野共祭
    王涣去世的消息传出后,洛阳百姓非常哀痛,自发凑钱摆了数十张祭桌,祭奠这位好县令,并在洛阳的安阳亭西侧为王涣修建祠堂。王涣归葬四川,中途经过弘农郡(今河南西部、陕西东部)一带时,当地百姓在路边摆起桌子,放上祭品,祭奠这位贤臣。当地地方官非常不解,便问他们为何要祭奠一位洛阳令,百姓回答:“这是为了报答王涣县令的恩德呀!”过去他们经常到洛阳购买大米等商品,一旦遇上洛阳官吏检查,一半的大米都被白白拿走。自从王涣当了洛阳令,他们再也没有遇到这种情况,所以他们前来祭奠王涣,以报答他的恩德。王涣的政绩也得到朝廷的盛赞。一直到东汉永初二年(公元108年),邓太后执政后,还下诏称赞王涣:“夫忠良之吏,国家所以为理也。求之甚勤,得之至寡。故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故洛阳令王涣,秉清修之节,蹈羔羊之义,尽心奉公,务在惠民,功业未遂,不幸早逝,百姓追思,为之立祠。自非忠爱之至,孰能若斯者乎!”
    所谓“羔羊之义”,是人格化了的羊的优秀道德品质。汉代思想家董仲舒认为,羊有角不触人,杀之而不悲啼,跪享母乳,知仁、知义、知礼,集各种美德于一身,是仁人君子学习的榜样。邓太后以此来赞扬王涣的仁义之心。 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四月,崇尚黄老无为思想的汉桓帝下诏拆毁全国的名人祠堂,但是在诏书中明令两处祠堂要保留:一个是汉武帝时的太傅卓茂在密县(今新密市)的祠堂,另一个就是王涣在洛阳的祠堂,足见王涣的影响力之大。
    贤哉“我县王君” 
    在东汉乐府诗歌中,有一首歌颂王涣政绩的诗《雁门太守行》,全文如下:孝和帝在时,洛阳令王君,本自益州广汉蜀民。少行宦,学通五经论。明知法令,历世衣冠。以温补洛阳令,治行致贤。拥护百姓,子养万民。外行猛政,内怀慈仁。文武备具,料民富贫。移恶子姓,篇著里端。伤杀人,比伍同罪对门。禁鍪矛八尺,捕轻薄少年。加笞决罪,诣马市论。无妄发赋,念在理冤。敕吏正狱,不得苛烦。财用钱三十,买绳礼竿。贤哉贤哉,我县王君。臣吏衣冠,奉事皇帝。功曹主簿,皆得其人。临部居职,不敢行恩,清身苦体,夙夜劳勤。治有能名,远近所闻。天年不遂,早就奄昏。为君作祠,安阳亭西,欲令后世,莫不称传。从诗的内容可知,该诗作于汉和帝驾崩之后,由洛阳文人创作。“我县王君”四字,说明当时的洛阳百姓已把王涣看成洛阳人。






(作者:余子愚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