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曹操与许昌的那些事儿(一)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4/30 8:54:08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富丽堂皇的汉魏京都是于南北朝初年毁于战火的。《许昌县志》载:南北朝刘宋景平元年(423)“十一月,魏周几寇许昌,许昌溃,……夷许昌城”。据民国二十二年《许昌县志》记载:“汉魏许昌古城,在城东三十里。围九里一百二十九步。相传曹操所筑,今存遗址”。又载:“周围十五里,世传汉献帝自洛迁许都于此”。许都遗址现位于许昌县东部张潘乡古城村,离许昌市区19公里。旧城遗址城垣轮廓依稀可见,呈四方形,占地约500余亩,夯土层清晰可见,汉砖汉瓦俯拾即是,那雕刻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图像的汉代石墩,栩栩如生的桥基石龟,连同那条舒缓而去的古老溪水,无不闪现着昔日的光华。经过最近探测,已查明遗址有四个城门,东西大街长1100米,南北大街长1080米,两条大街的宽度均为7米,内城城墙周长4500米,城墙基础部分的宽度是22米,外城墙已找到3500米,地下宫殿和曹操的藏兵洞正在勘探中。
站在遗址上,遥想曹操在古桥石板上跪迎汉献帝时的壮美画面:公元196年9月的一天,古石桥南头,黄罗漫卷、旌旗飘扬,文臣武将雁列两旁,城周围数万大军勒马侍立。曹操在一块四尺见方、乌黑透亮的石板上,跪迎在洛阳处于穷途末路的汉献帝进入许都城,而那块石板后来被人称为“迎帝石”。从此曹操取得了“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政治优势。曹操在迎献帝进城的当夜,就在石桥的迎帝亭上与荀彧等人登楼赋诗,挥笔写下千古传颂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名句,充分表达了他延揽人才、统一天下的雄心。因而后人又把迎帝亭称为“赋诗亭”。
当年,曹操为什么要将汉献帝迎到许都呢?东汉王朝帝都洛阳遭董卓之乱后,出现“宫室烧尽,百官披荆依墙壁间”惨局,《三国志•武帝纪》所记“洛阳残破,董昭等劝太祖都许”,是原因之一。但最根本的因素还在于当时许都有许多优越的条件,具备“天时、地利、人和”标准。首先是曹操在许都驻有重兵,足以抵御各路军阀的侵袭以保证王室的安全。《三国志•董昭传》记“建安元年,太祖定黄巾于许。”可见许都早已在曹操的掌握之中。二是许都有粮食,不象洛阳“群僚饥乏,尚书郎以下自出采稆,或饥死墙壁间,或为兵士所杀”。许都能保证粮食供应则是迎帝都许的关键。三是许都城池原为许国都城,颇具规模且完好无损,足以安置朝廷官署。四是许都地处中原腹地,交通便利,土质肥沃,人才辈出,既能驾驭四方,又有发展前景。历史也证明迁都许昌是当时最明智的选择,由此,许都作为汉魏帝都而名扬天下。
现在古城附近,不少农家保存有完整的汉砖汉瓦和汉铜鼎,铜矛、刀剑、钱币等文物。1981年出土的战国玉璧,直径8市寸,制作精美,晶莹透亮,上饰龙、鸟图案,完好无损,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1985年在古城皇宫遗址区出土了一件深浮雕四神柱础,上雕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图像,据考为许都宫殿建筑构件,亦属国家一级文物。其它出土的还见有鸟纹、绳纹板瓦,鱼纹、云纹、花叶纹画像砖,还有上饰“千秋”、“万岁”字样的青砖和瓦当,还有饰龙凤战车图形的空心陶立柱等。出土的文物还有汉代铜鼎、铜矛、马衔、车饰、司马将印、部曲印、箭簇、刀剑、钱币和曹魏时期大型行军造饭锅、碾米及犁铧等数百件。
许都故城虽然仅存遗址,作为一代王朝的象征,它是历史风云的见证,是文化生动映像的再现,它以沧桑的印迹无声地展示着特定历史的独特风貌和独特的人文景观。特别是在此成就霸业的杰出政治家、文学家曹操,以及在此铸就建安文学风骨的一大批建安文人,均赋予了这座城市以特殊的文化内涵,使它具有了特殊的历史价值和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因而也吸引了不少文人名士前来瞻仰参观。1986年遗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文物部门对遗址进行钻探勘察,确定了内城墙及东西南北大道,并绘制图纸,为进一步开发提供了依据。
“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随着三国文化的开发和三国旅游线的开辟,作为三国重要的曹魏故城——许都遗址,将更引人瞩目。
[1][2]
(作者:许昌市旅游局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