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古树重点护理
名木维护一树一策
6月21日,周六早上,登封市文物局副局长郑建伟再次上山,检查申遗景点内古树的防雨通风情况。
第一站是会善寺。“树身有多处朝天洞,树干部分坏死,土质较差。”和其他古树一样,寺门口那棵1500多岁银杏树的“病历”已经装进郑建伟等人的脑子里。
郑建伟称,申遗让嵩山古树名木群享受了一次全面“体检”。3个多月前,有关人员开始对包括银杏树在内的104棵古树进行“特级护理”,此外还有150棵古树成为重点护理对象。
换土,给树“吃”营养餐;坏死部分涂防护液,防止病虫侵害……绕树数周,看到银杏树现在树叶葱茏,高大挺拔,郑建伟欣然点头。
名木维护一树一策
“经过这一次全面治理,只要下一步维护工作跟得上,饱经沧桑的嵩山古树名木群将迎来第二春。”他说。
不过,参与治理维护工作的工作人员们知道这个过程并不容易。
譬如复壮,要讲究“科学进补”,用掺了肥料的营养土替换原来的土时,这1立方米左右的土要分4年才能替换完,否则树很可能就会出现不适反应。
古树患病不同,治疗方案也就不同,即便同样的病,树的情况不一,就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譬如朝天洞,长在树杈上,用特殊木料填充,同时在树身底部疏通出一个通风孔即可,但像嵩阳书院门口的将军柏,长在了主干上,以至于整棵树腹中空空状若木桶,工作人员苦想数日,给洞口戴了一个防雨帽,将之命名为“烟囱疗法”。
“我们在专家指导下,摸索出一套自创的做法,为古树名木去病强身,总体效果相当好。”郑建伟说。
这套自创做法,首推“先体检后治病”,即先对土样、叶样进行分析,然后对症下药。上百次分析做下来,工作人员总结出一条条经验:侧柏集中的地方土质容易缺铁,树根上方地面用青砖铺地比用石板土质疏松,透气性好……
古树支架自然协调
让郑建伟最得意的是他提出的“治理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一说,得到了古树名木治理组的一致肯定。
于是记者看到了这样的景象:在嵩岳寺,两根石柱支撑起那棵树身严重倾斜的老国槐,柱身做了仿树皮处理,远远望去和国槐宛若一体;中岳庙的狮子柏、三公柏都加了围栏,围栏以特殊木料制成,纹理清晰,古朴典雅,既保护了树,又方便游人小坐……
“它们长势如何,将直接反映出周边生态环境的优劣,来不得半点虚假啊!”郑建伟感慨地说。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