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锋划过龟甲留下利落直线,毛笔蘸上颜料在树皮纸上勾勒出繁复曲线,三千年前的人类文明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载体上绽放出璀璨的文字之花。当河南博物院的展厅里玛雅石碑与殷墟甲骨第一次并肩而立,一场跨越太平洋的古老对话就此展开。
2025年盛夏的河南博物院,“雨林秘境——墨西哥玛雅文明大展”将这两种古老文字并置展示,在龟甲兽骨的冷峻与树皮彩绘的绚烂之间,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虽远隔重洋,却展现诸多神秘共性
在人类文明的晨曦中,象形文字如同暗夜明灯,照亮了智慧传承的漫漫长路。公元前1500年—公元16世纪的玛雅文明与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的殷商文明虽相隔重洋,却展现出诸多平行发展与神秘共性。
在亚欧大陆东端的中国黄河流域与万里之外的中美洲雨林深处,甲骨文与玛雅文明相继诞生,成为商代华夏文明与玛雅文明的灵魂载体。
河南省传统文化学者袁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玛雅与殷商在神权政治、天文历法、血腥祭祀上高度趋同,反映早期文明对自然与神权的敬畏;但玛雅以石器创造建筑与历法奇迹,殷商凭青铜与文字奠定华夏根基,凸显文明发展的多元路径。两者可能的联系仍是待解之谜,却昭示了人类文明演进的复杂性与共通性。
“极简派”甲骨文VS“细节控”玛雅文:一个随性自然,一个强迫症晚期?
这两种文字系统虽同为象形文字,却在材质选择、书写技法和文化内涵上展现出惊人的差异,成为破解两大文明核心密码的关键钥匙。
玛雅文与甲骨文有啥异同?根据展览内容显示,二者在形式上都属于象形字,用图画表示事物;内容上都与祭祀、占卜相关。甲骨文是刻在龟甲上问鬼神,玛雅文是刻在石碑上歌颂神明。
二者在文字形式上最大的不同就是,甲骨文笔画简单,多用直线,线条两头尖,像用刀刻出来的。圆润或转弯的地方常用两条直线拼成折线,显得棱角分明。而且字形自由,大小不一,有的长有的扁,排列也不整齐,看起来比较随意,但有一种自然的美感。可见,甲骨文虽然源自图画,但已经简化成线条,不是写实的画,而是用简单的符号代表事物。
玛雅文笔画复杂,不仅有直线,还有曲线、点、圆圈等,对事物的描绘更细致,更像一幅小图画。字形整体偏方或圆,大小均匀,排列整齐,外轮廓清晰,像装在格子里一样。另外,细节丰富,比如画动物会仔细表现羽毛、眼睛等,比甲骨文更像真实的图案。
当河南占卜师遇见墨西哥祭司:你的文字暴露了你的KPI
不同的文字昭示了不同的文明核心使命。从文字内容上来看,甲骨文是商人占卜的记录,殷商时期的统治者十分重视占卜,包括祀神祭祖、方域管理、天象变幻、畜牧田猎、生育分娩、婚姻嫁娶等,涉及商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无日不占、无事不卜。
玛雅文主要用于描绘统治者的战争功绩和盛大仪式,讲述王朝创始者的存在和权利的传承,记录时间与历法,以及那些将时间追溯数千年的神话故事,记录一切关于宇宙的知识。
为什么甲骨文和玛雅文差异这么大?甲骨文和玛雅文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专家的解释是:环境塑造文字,比如硬龟甲vs软树皮,决定了线条的刚柔。另外,文化决定用途:商代人“啥都卜”,玛雅人“只记神事”。
为何甲骨文成“活化石”,玛雅文变“考古密码”?
谈及二者的存续状态时,袁勇告诉记者,甲骨文系统持续使用超3600年,全球1/5人口仍在使用。玛雅文字系统16世纪消亡,20世纪破译后局部复兴。
“甲骨文系统延续得益于行政统一、教育普及、技术革新,玛雅文字被殖民主义者中断,后被现代学术重建。甲骨文中相当多的文字直至今天仍被用于日常交际,得到了很好的文化传承,并在艺术创作中被大量运用。玛雅文在古典期的使用仅限于宗教与统治,在现代成为文化遗产。”袁勇说。
“玛雅文字与甲骨文作为两大原生象形文字系统,其演化轨迹因文明命运的差异而截然不同。甲骨文因文明连续性成为‘活化石’,其演化体现汉字适应性与文化韧性;玛雅文字则因殖民劫难沦为‘考古密码’,现代重生仍难复现实用功能。两者命运折射文明存续的残酷逻辑:文字生命力既依赖系统自身进化,更取决于承载它的文明共同体是否被摧毁。”谈及二者的后续发展时袁勇说。
总之,玛雅文和甲骨文,让我们看到人类如何用不同方式“刻画”文字、表达思想。虽然玛雅文和甲骨文分属不同的文明,但通过文字,我们依然能听见远古的智慧低语——而这,正是文字最神奇的力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