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休闲游”如成“特权旅游”,咋办?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08/11/25 9:18:32 来源:大河网 点击次数:

在国际金融动荡这一特殊经济背景下,国家旅游局上周提交的“国民休闲计划”引发热议。旅游业应怎样救市?为拉动国内游、省内游、近郊游,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行业应采取什么措施创新自救?奖励旅游、福利旅游是否会成为少数人的“特权旅游”?
★焦点锐评★
“国民休闲”谁埋单?
□邓为(河南平顶山)
休闲旅游计划中的一些项目,其实就一直在做,比如银发旅游和修学旅游,这类人群的旅游规模相对比较固定,不会因为倡导一下就会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就福利旅游来看,国家旅游局倡导让低收入群体参加,而且,对企业组织的员工旅游可以把奖励旅游和福利旅游的支出列入其经营成本。问题在于,低收入群体本来就收入微薄,出门旅游恐怕是奢想。
至于让企业奖励旅游或者是开展福利旅游,首先,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许多企业的经营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是否有能力拿出一笔钱去奖励和组织员工福利旅游值得怀疑。其次,对员工来讲,如果把本来属于自己的福利收入变换成旅游,恐怕很多员工不一定愿意,毕竟,在金融海啸中,多攒点钱比出去旅游要更踏实一些。
另外,还需要警惕一些机关和部门,在这个“国民休闲计划”的号召下,以拉动和促进国内旅游市场为所谓的动机,趁机特权旅游,最终埋单的还是普通纳税人。
其实,很多景区除了提高服务质量、增加旅游项目外,更应该考虑的是把居高不下的门票价格降一降,这样才有可能促进国内旅游市场的繁荣。
“国民休闲”难共享?
□周士君(河南新乡)
“国民休闲计划”真能造福13亿的国民吗?毕竟由于户籍和身份等因素的限制,相当一部分国民(比如农民、自由职业者)在此项休闲计划中,无法享受到起码的“国民待遇”。
所谓“国民休闲计划”一旦执行起来,肯定是不乏许多条条框框的。比如奖励旅游针对的是优秀员工、福利旅游针对的是低收入群体、修学旅游针对的是学生群体、银发旅游针对的则是离退休人员,所以才有人担心其将沦为另一场“权力盛宴”,毕竟现在各类优秀份额或低保资格都是经权力之手分配的。
要确保“国民休闲计划”覆盖全民,不妨借鉴澳门的做法,向每位居民派发“消费券”之类的政府“红包”,而且不设任何资格和门槛,既可促使有闲有钱一族携券休闲,又可令无闲或无钱一族通过转卖自己的“休闲权”而获得一份不错的现金福利。
过期“药方”咋治病?
□张西流(湖北嘉鱼)
“国民休闲计划”的“药方”,并非“救活”旅游市场的“灵丹妙药”,而是好多年前就被国人摒弃了的一剂过期失效的“药方”——计划经济。在我国现行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这个颇具计划经济特征的“国民休闲计划”是否行得通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其一,就目前而言,公款旅游是国家明文禁止的,国民如果要进行旅游消费,就必须自掏腰包,是否出游休闲该由个人决定,大可不必听命于“计划”或“指令”。
其二,公务员法实施之后,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奖金、补贴、福利等均计入了津贴或绩效,随工资一同发放,除此之外,如果单位巧立名目发放奖金、补贴、福利等,均属违纪。由此看来,政府要实施奖励旅游和福利旅游,经费从何而来?不管是财政列支还是单位自筹,因未纳入本年度政府财政预算和部门预算,均不可以为之;假如政府做出了“计划”和“指令”,将旅游经费纳入了预算,势必会加重地方财政负担,各部门也因此不堪重负。
其三,旅游市场靠“计划”和“指令”调节,会导致权力过于集中,极易滋生新的特权和腐败。
如此看来,“国民休闲计划”与当今社会不相适应,还是不予实施为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想“救市”,还需在市场本身中寻找“灵丹妙药”。
“救市”之下咋休闲?
□吴江(江苏南京)
有道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大好河山早已被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于是,特殊经济背景下,发掘大好河山的潜在价值,推行“国民休闲计划”,增加旅游内需,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不过,在笔者看来,大好河山其实本来就是属于全体公众的公共资源。在很多国家,风景名胜甚至是免费开放的,其中道理也很简单,既然属于公众的资源,当然没有对公众设立经济门槛的道理。而在国内,旅游业已然成为欣欣向荣的大产业,在一些地区更是成为利税大户,这也难怪,国内著名风景名胜区的门票不仅毫无惠及国民的公共意识,反而整日里在如何涨门票上绞尽脑汁。不难设想的是,当“国民休闲计划”和“救市”被捆绑在同一辆战车上时,对于利益的追求似乎已凌驾于国民休闲权利之上了。从这个角度来看,推行“国民休闲计划”固然不错,但理应更多地体现出旅游业惠及国民的措施。
★建言献策★
“计划”不如“实惠”
□娄献忠(河南原阳)
即便“国民休闲计划”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等到其被相关部门批准,再到层层落实后发挥出作用,谁知道需要多长的时间?笔者认为,旅游业的当务之急,是采取有效措施自救。譬如:借鉴政府减免各项行政收费的做法,大幅度降低景点门票和景区物价;严厉打击强迫购物、消费欺诈等违法行为,用良好的旅游环境和低廉的旅游成本来吸引游客,振兴市场,方为明智之举。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特殊经济背景下,薄利多销才是正解。把拉动国内旅游市场的希望寄托在“国民休闲计划”上,不过是闭门造车,一厢情愿而已。
休闲观不可短视
□刘英团(河南南阳)
正如专家所说,“休闲不是偶尔玩一次,而应是人们三分之一的生活方式,三分之一的消费模式”,而要做到这一点,让国民休闲真的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就必须摒弃“短期拉动旅游市场”的“旅游观”,而要尝试建构“可持续振兴旅游市场、更可提升国人幸福指数”的“休闲观”,对于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的中国而言,这不是一个轻松的任务,更不是单靠旅游管理部门推出一个“救市方案”就能“救市”的,这需要更加科学的“旅游视野”。
要真正实现“国民休闲”,旅游企业必须让利,大幅降低景点门票。如果旅游景点的门票能降到大家都可以欣然接受的价格,经济危机下的“旅游热”也有可能出现。当然,如果政府部门向老百姓发行旅游券,也是“短期救市”的有效措施。
差异之中觅商机
□崔立锋(江苏高邮)
在当下特殊经济形势的影响下,旅游行业也和其他企业一样面临着困境,但是从最近的报道中,很多中小企业都能够屹立于危机大潮中而不倒,它们的生存之道就是在创新中求生存、求发展。
因此,笔者认为旅游部门对旅游业的救市,重中之重的问题不是“国民休闲计划”,而是要创新旅游市场,改变过去的思维定式,通过创新服务,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局面,只有这样才能够拉动旅游市场。像最近“上海迪斯尼计划即将落实”的消息,就是一个最好的创新旅游市场的例子。尽管目前中国香港地区有一个迪斯尼乐园,但由于游客到香港需要办理各种手续,而且旅游成本也不低廉,很难拉动工薪阶层的旅游需求,而上海迪斯尼的兴建无疑将改变这个局面,这正是对旅游市场的创新,是拉动国内旅游市场极为有利的举措。
基础建设加把劲
□张淑华(吉林榆树)
由于“国民休闲计划”中,能够受益的人非常有限,而且这部分人很多具有特殊的身份,很容易在实践中走样为“特权旅游”,因此,笔者认为与其把资金投入到“国民休闲计划”中去打水漂,不如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踏踏实实地为旅游业做些实事。
现在,我国的旅游基础设施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果通过资金投入,加大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对提高旅游业的公益性,完善人性化服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比如说,在一些山水旅游景区,多兴建一些公共厕所,解决游客如厕难的问题;在一些偏僻的旅游角落,多增加一些垃圾箱;在一些城市公园,多铺设一些无障碍设施,方便残疾朋友走出家门,参与到城市旅游中去。
创新自救是高招
□殷建光(河北冀州)
在特殊经济背景下,企业单位的集体旅游必然减少,“国民休闲计划”恐怕难有作为,旅游业要“自救”,应想方设法调动国民个人旅游的积极性。
首先是质量招。越是在旅游萧条的时候,越需要把质量放在第一位,从旅游服务、旅游设施到旅游安全,服务质量必须保证乃至不断提高。
其次是特色招。旅游企业应该在服务特色上创新,比如对游客建立临时跟踪服务制度,游客一旦买票,就有一个专门的服务电子档案,随时解决游客遇到的问题等。
再次是创新招。景区是不变的,但景区对文化的挖掘应该是无限的,让游客在欣赏景色的时候,感受到精神的升华,不断提高游客“回头率”,这才是“无招胜有招”的高招。
(作者: 责任编辑:李海芳)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