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旅游动态 > >追寻杜甫的身影 探寻他的踪迹
追寻杜甫的身影 探寻他的踪迹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09/7/23 10:55:18 来源:大河网 点击次数:

  到杜甫出生(公元712年)那年,杜家在巩县已居住85年,官邸也该是自家的了,祖父、父亲在外为官,应该不断有薪水寄回。唐代官吏的俸禄不薄:正七品到从八品的官吏,岁俸粮80至62石,月料钱4100到2400文不等。此外,以唐时的授田规定,纵使八品,也赐田3顷(一般百姓,丁男给田亩100亩)。

  杜甫幼年在巩县时,历睿宗李旦至玄宗李隆基4年。中国历朝都以农为本,恒以米价的高低,代表一般物价和经济的荣枯。盛唐时的米价,虽不是定数,每斗也不过一二十钱。太宗贞观三四年间,一斗粮仅3钱至5钱,可谓"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到了肃宗(李亨)乾元二年,米价飙升至7000钱一斗,"民争盗铸,币值大乱",已是民穷国弱的萧条景象。代宗(李豫)元年,米价有所下跌,但一斗米也需千钱。

  如此看来,在杜甫之前,杜家的俸禄还算不错,当可从容多置地产,那砖窑之前,想必还应该有院落,院子有两三进也属合情合理。布衣李家搬入后,尚盖得起四合院,何况杜家呢?就算杜家世代清廉,也不会穷得只有独独一孔砖窑吧?

  杜甫残年寓居成都草屋时确实清寒,当其时潦倒的何止诗人一个,还有大批的寒士连带着一个李唐王朝。杜甫幼年之时,国富民亦强,杜家上辈肯住在城门之外,当是图清静,或许栖居乡野,正乃唐人之风雅哩。

  如此自圆其说,也算是给自己找到了一个下来的台阶。

  我还想再纠缠一个问题:多年前在一本老郑州画册内,第一次看到了杜甫出生的那个窑洞。那本画册上的窑洞和今天的实地所见有相当的出入,最显著的区别是照片上的券门一面不是青砖,而是裸露的黄土。此次在南瑶湾的所见证实了傅永魁所言,1962年修缮时,多添了一面砖砌的外墙。

  不去追究当年该不该多添了那面墙,也不去计较该不该扒掉了老砖换上1962年的砖。假若杜甫故居今天依旧是老照片的样子,门前的那口井也万万莫要回填,那两棵枣树还能够结出红红的枣,窑洞几十米开外的民房,不贴俗气的白色瓷片,至少有些人会喜欢,多去看看。

  让人疑惑的是,1962年前后4次核定杜甫故里的所在地,得到的物证竟仅仅是几块大青砖,假若再多些物证岂不更有说服力。

  不过,迄今为止,有关杜甫故里所在地问题,史学界并无争议。

(作者: 责任编辑:张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