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出行资讯 > >了不起的古建筑丨百泉:河南最大的古典园林建筑群
了不起的古建筑丨百泉:河南最大的古典园林建筑群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25/11/19 15:43:33 来源:河南日报 点击次数:
 
 

卫源庙珍珠亭一角。

清晖阁。

鸟瞰百泉景区。

涌金亭,一亭尽览泉湖古意。

    11月10日,辉县市百泉,清澈的湖面泛起阵阵涟漪,大小泉眼如鱼吐珠,百泉喷涌盛景重现。

    在河南众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百泉是仅见的由山、水、亭、阁、庙堂组成的古典园林建筑,自古是中原名胜。

    采访中,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辉县市文物保护中心的专家娓娓道来,百泉的故事如泉水般涌出,流淌着三千年的文脉。水面映照下的古建筑,每一处飞檐斗拱都诉说着古往今来的营造故事。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有“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泉源在左,淇水在右”的诗句,这里的“泉”指的就是百泉。百泉正式得名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左传·定公十四年》云:(晋人)败郑师及范氏之师于百泉。《荀子·儒效》记载:(武王伐纣)朝食于戚,暮宿于百泉。

    百泉位于苏门山南麓,苏门山属于太行山余脉,因其两峰对峙,山形似门,故名苏门山。

    苏门山一带为什么山泉众多?

    地质水文专家分析,太行山地处我国第二级与第三级地貌阶梯的过渡地带,巨大的地势落差,使源于太行山腹地地层深处的地下水,得以在一道道深切峡谷或山前地带以山泉的形式流出。苏门山前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断裂带,加上独特的地质结构,就在这里形成了山泉群。泉眼在山前呈带状集中分布,泉口标高85米左右,其他区域泉眼则稀少。百泉水汇聚成湖,远流成河,百泉河成为卫河的源头之一。

    百泉的水源是太行山深处的地下水,如果地下水位下降,百泉泉眼就会断涌,百泉近年来的几次断涌都和当地降水稀少或地下水位下降有关。由此可见,泉域的保护和管理对于维护泉水生态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

    百泉泉水累累如贯珠,故又名珍珠泉。泉是灵泉,山是名山。湖水冬暖夏凉,冬天不结冰,湖面上经常笼罩一层薄雾,美若仙境,历代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寻幽探胜。他们在此或隐居,或求学,或授课,或游历,留下了无数动人的佳话。金代诗人元好问有诗赞曰:“涌金亭下百泉水,海眼万古留山阿。”元代词人王磐在《百门泉二首(其一)》中将百泉与济南的趵突泉进行比较:“济南七十二名泉,散出坡陀百里川。未似共城祠下水,千窝并出画栏前。”

    《卫辉府志·山川》对百泉的描写极为精彩:“其泉虽以百门名,然实踰千万,不可胜数。自山麓,遍涌石窦中。及平地仰出,累累若珠树,汇为巨陂。方广数顷,渊涵澄澈,净无滓淀,细鱼虾蟹历历可数,藻荇交横,鸥鹭翔泳,朝晖晚霞,水光掩映,景尤殊绝,观者竟日每不知疲,实为中土之奇观。”

    清代乾隆年间大修百泉,形成园中套园的大型山水园林格局,被誉为“中州颐和园”。百泉是目前河南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典园林建筑群,2001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百泉有记载的文化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大规模建设开始于隋唐。

    隋代在百泉建卫源庙,中轴式群体建筑,坐北朝南,依山势而建。卫源庙经历代重修,是百泉现存最古老、最完好的建筑组群,现存建筑总体为明清风格,由山门、拜亭、清辉殿、寝殿四部分组成。卫源庙不仅建筑规模宏大,富丽堂皇,而且正好位于苏门山与百泉湖之间,堪称百泉“点睛之笔”。

    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副研究员孙丽娟介绍,庙内清辉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正面为副阶重檐,背面为单檐歇山式建筑,为河南大型明代木构建筑之一,并保留有唐宋遗构,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与艺术价值。

    辉县市文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王开阳提醒记者,卫源庙里的清辉殿用的是光辉的“辉”,辉县名字的由来与清辉殿有关。清辉殿又称“壬癸殿”,“壬癸”在天干排列中的方位是北方,在五行中属水,该庙因水而起,又位于百泉湖的北岸,故名“壬癸”。

    记者在苏门山天爷庙还见到了7座明代殿宇,全为石构无梁殿,这是河南仅存的明代无梁殿建筑群。

    园中套园,建筑或依山或傍水,各式各样。苏门山、天爷庙、百泉湖、清晖阁、白露园5个小园内有55处名胜200余间古建筑。湖中央的清晖阁为面阔三间、四周带回廊的重檐卷棚歇山式建筑,保留明代风格和古柏环境风貌。周围湖中点缀着座座亭楼水榭,加上4座石构小桥和总长近6000米的石刻栏杆,堪称“河朔之丽境”。

    游百泉,石刻是一定要看的。

    在游客看来,苏轼的“苏门山涌金亭”题字碑是名气最大的,而在文物工作者看来,卫源庙内的“百门陂碑”是最珍贵的。

    百门陂碑刻于唐代武周(武则天称帝后改唐为周)长安四年(704年)九月九日,碑阳为《卫州共城县百门陂碑铭并序》,碑阴为记录地方官府祈雨祈晴经过的《碑阴记》以及题名与赞诗。

    辉县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牛芳介绍,百门陂碑因“百门(泉)之利”而立,凸显了百门陂的水利灌溉和水旱祈祷的双重价值,具有突出的地理标志(百门陂)作用。该碑中武则天创造的新字,反映了唐代特定的历史变革和文字演变发展,同时涉及永济渠漕运水源和水神庙会等内容,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及书法等研究价值,被列入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中。

    我们徜徉在百泉湖东北岸的碑廊。碑廊分三层,有历代书法碑刻和一些珍贵画碑,如北宋崔白的《布袋僧真仪像》石刻、明清文人的十二块扇面石刻等。百泉内还散布有大量古今名人题咏石刻,如元代赵孟頫的《玉虚观碑》,明代魏元贞的《苏门》题字等。据统计,百泉园区内的碑刻共有427块。

    湖水、建筑搭起了百泉的格局,散布在百泉各处的碑刻则丰满了百泉的内涵,字里行间,书写着一桩桩历史故事。

    百泉卫源庙祭祀活动盛大,衍生出了繁荣的庙会。明代,卫源庙庙会规模扩大,太行山中的药材大量进入交易会场,四方商贾,纷纷与会购买。卫源庙的庙会逐渐演变成为百泉四月药材大会。清道光《辉县志》记载:“四月八日,祭卫源神庙,四方贸易者皆到。南北药材,亦聚十余日始散。”

    百泉内设立书院的历史很早,很多名人曾在此讲学。明代百泉书院是河南同期创办的4座官办书院之一,清初顺治年间河南贡院迁至百泉书院,百泉书院名声大振。1750年,乾隆皇帝驻跸百泉,书院部分建筑改建为行宫,为中原地区三大行宫之一。经过国家文物局批准,2021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辉县市文物保护中心联合组成考古队对书院、行宫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不同时代的建筑遗址。

    从叠压交错的建筑基址可以看出,百泉是在历代不断整修改造中发展起来的,从唐代至清代,历代都有增修、创修和修葺,大小维修不计其数。

    孙丽娟介绍,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1983年对百泉进行了全面勘测并绘制了总平面图。1992年对百泉进行了大规模维修,古建筑修缮33处,复原工程7处,是百泉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最全面的一次维修工程。1993年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的专家主持了百泉白露园和啸竹庐复原规划,主持设计了东华门、西华门和南华门。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还完成了百泉国保单位“四有”建档、《辉县百泉文物保护规划》和清辉殿的本体维修工程。

    自2015年起,辉县市系统编制并实施了百泉古建筑群保护修缮项目,完成了卫源庙、孔庙、啸台、清晖阁、天爷庙、龙亭、启贤祠、邵夫子祠等10余项文物建筑维修及三防工程,确保了文物本体的安全与历史风貌的完整性。

    “流淇润桑土,利泽永中原。”百泉的功用从来不是游乐赏玩那么简单。

    历史上百泉陂堰使泉水“吐纳堤防,周流稼穑”。唐《元和郡县志》云:“百门陂百姓引以灌稻田,此米明白香洁,异于他稻,魏、齐以来,常以荐御。”明清时期百泉之南又建五座大闸,以控制和调节湖水,用以灌溉农田,百泉湖周围的香米远近闻名。

    牛芳介绍,近年来,在系统保护、科学修缮的基础上,辉县加强了对百泉文化内涵的挖掘与价值阐释,联合高校与研究机构,系统梳理百泉作为中原理学中心(百泉书院)、北方园林典范的文化内涵,筹划出版研究成果,开发研学教材,强化“以史育人”功能。依托卲雍、孙奇逢、苏东坡等历史名人及其相关遗迹,组织开展研学、讲学活动,联合打造“卲雍思想文化”“东坡游学——中原行”等主题游径,发展延续中华文脉,为文旅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致力于以百泉为核心,串联辉县市57处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精品展陈及园林景观,构建“百泉湖—苏门山—古建筑群—历史碑刻”文化游径,推动区域文旅资源整合与品牌塑造。

    半顷明湖绿竹围,卫诗风景尚依依。百泉从未远去,它正以最动人的方式,静候天下贤士来此云游雅集。

    这百泉,值得细看。

  建筑名片  

所在地:辉县

建筑年代:百泉有记载的文化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百泉的大规模建设开始于隋唐。

建筑功用:

百泉卫源庙祭祀活动盛大,衍生出了繁荣的庙会。明代,卫源庙庙会规模扩大,太行山中的药材大量进入交易会场,逐渐演变成为百泉四月药材大会。此外,百泉内设立书院的历史很早,历史上很多名人在此讲学。

建筑之最:

百泉是目前河南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典园林建筑群,2001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张体义/文 邓放/图 责任编辑:言旅)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