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安阳,殷墟博物馆内,一群中学生正戴着AR眼镜,凝视着3000年前的甲骨文在眼前“活化”成动态影像;中国文字博物馆里,孩子们手持刻刀在陶片上复刻甲骨文,为家人制作独一无二的“文字祝福”;林州红旗渠畔,青少年沿着先辈足迹体悟“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内涵……这座承载着中华文明基因的古城,正以甲骨文为核,将整座城市打造为“立体课堂”,在研学热潮中走出一条文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8月2日,由河南省委宣传部组织实施的“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安阳,大河报·豫视频记者带领大家一起探访“了不起的甲骨文”。
甲骨文IP:从冷门资源到城市文化符号
“原来每个汉字都是穿越三千年的信使!”在中学生李嘉怡的研学分享中,这句话道出了无数来访者的心声。作为中国最早的系统文字,甲骨文不仅是安阳的文化标识,更成为这座城市打造超级IP的核心资源。
中国文字博物馆宣传教育部培训科副科长杨小玉透露,今年暑假亲子研学呈现“井喷式”增长,博物馆早在4月便完善了“刻写甲骨文送祝福”等特色课程。数据显示,该馆开馆16年来已接待游客2000万人次,研发汉字教育课程近200项,构建起覆盖全龄段的“三六九”式研学体系——三类套餐、六大主题、九个环节,形成完整的课程链。
殷墟博物馆的实践更具创新。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馆长赵清荣介绍,新馆开馆至今接待游客256万人次,其中暑期研学人数超2.2万。通过“商传千年铸未来”“乐游大邑商”等品牌,开发50余项子课程,并将研学课堂带到上海、广东、新疆等地,让商文明跨越地域界限。
在殷墟博物馆,裸眼3D技术让甲骨文、青铜器“破壁而出”;中国文字博物馆的“文字里的中国——家与国”互动展,通过任务导向式设计,将展览变为沉浸式课堂。安阳湖国防教育基地负责人表示:“我们融合本地文化与国防教育,设计出‘甲骨文密码破译’‘战地文书体验’等特色课程,深受青少年喜爱。”
研学热潮:标杆城市是如何炼成的?
据了解,2025年上半年,安阳接待研学旅行160万人次,同比增长20%,其中市域外游客增长40%。这座古城何以成为全国研学“顶流”?答案藏在政策引领、资源整合与模式创新之中。
安阳于2018年获评河南省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验区,2023年摘得“中国研学旅行目的地·标杆城市”称号。目前,安阳市拥有15家省级以上研学基地(4家国家级),形成“博物馆+景区+乡村”的立体布局。安阳市文广体旅局数据显示,2024年研学人次突破220万,外地游客主要来自京津冀、山东、山西等地。
今年以来,安阳新增研学课程120余门,推出8条精品线路,涵盖殷商文化、红色经典、工业体验等主题。中国文字博物馆的“汉字全息课程”、红旗渠景区的“渠首精神实践课”、安钢工业景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实现文化、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汤阴县小河村的“竹子探秘”、安阳县杜庄村的“非遗传承”、安阳湖的“国防教育”……30余家民营研学基地跳出传统框架,将乡村资源、非遗技艺与研学结合。安阳市文广体旅局负责人表示:“社会力量的加入,让安阳研学从‘博物馆+景区’迈向‘全域课堂’。”
文创破圈:从文化符号到经济引擎
在殷墟博物馆文创店,一款以妇好鸮尊为灵感的干发帽成为“爆款”。“将文物元素融入生活用品,既能传播文化,又满足实用需求。”殷墟博物馆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馆长赵清荣告诉记者,文创与研学的双向赋能是关键。数据显示,2025年“五一”期间,殷墟文创产品单日营收最高达60万元,文创开发品类超百余种。
从“甲骨文表情包”到“考古盲盒”,从“吉人天相”成语系列到“文字里的中国”微展览,安阳构建起多维IP体系。2025年7月,“了不起的甲骨文”展览在香港开展,吸引超过5万人次观展,深化港澳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从一片甲骨到千亿产业,从研学课堂到世界地标,安阳的实践证明:当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动能,传统与现代便能完成价值闭环。这座三千年前的文明古都,正以甲骨为笔、研学为纸,书写着新时代文旅融合的华章。
有关时光旅行的故事,总能引发人们津…[详情]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