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晚,清华大学蒙民伟音乐厅座无虚席,现场观众用此起彼伏的掌声和喝彩声诠释着对河南戏曲的喜爱之情。当晚,作为清华大学2023校园戏曲节的重要内容,沁阳市怀梆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的大型现代戏《杨介人》在清华大学蒙民伟音乐厅精彩上演,正式拉开豫剧人李树建携河南戏曲五进清华公益演出的序幕。
演出现场,2000余名清华学子切身了解了河南地方戏曲艺术之美,感知了中原文化的丰富与多样。据悉,这是豫剧人李树建携河南戏曲第五次走进清华大学,反响强烈。
《杨介人》倾情讲述了革命先驱杨介人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历经艰险、百折不挠,三次入狱、铁骨铮铮的革命生涯,塑造了他为了信仰出生入死、舍身取义、直至牺牲的共产党员光辉形象。
作为演出单位,沁阳市怀梆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前身为沁阳市怀梆剧团)成立于1955年,是目前全国唯一的怀梆艺术专业表演团体。其表演风格粗犷激昂,唱作并举,擅演文武带打、莽靠架子戏,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而稀有剧种怀梆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11月4日下午,道情新编历史剧《王钝》准时拉开帷幕。该剧通过王钝查办地方豪强、为民除害的故事,塑造了王钝以人为本、民比天大、清廉正义的人物形象,彰显了王钝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同怀邦一样,作为稀有剧种的太康道情,同样于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道情以唱功为主,以声腔塑造人物,唱腔欢快流畅,唱词通俗易懂,擅长叙事抒情,表现家长里短之民间俚俗,充满了乡土气息。
11月4日晚,“豫剧人李树建携弟子暨稀有剧种走进清华大学公益汇报演出”精彩举行。
此次演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豫剧经典剧目《花木兰》、新编历史剧《程婴救孤》以及现代戏《我爱我爹》,也有国家级非遗项目怀梆传统剧目《汉宫血泪》、新编现代戏《杨介人》和国家级非遗项目道情传统剧目《王金豆借粮》、河南省级非遗项目信阳花鼓戏《夫妻观灯》,同时还有武戏《美猴王》、戏歌《我是豫剧人》、网络戏曲小品《国潮戏韵》等节目。
豫剧表演艺术家李树建携弟子同台演出,充分展示了河南戏剧的生机与活力。演出结束后,还与清华学子进行互动,让戏曲走近更多青年观众。
据悉,作为清华大学2023校园戏曲节的重要内容,此次公益演出活动由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中国戏曲学院主办,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郑州广播电视台承办。这是河南戏曲第五次来到清华大学,旨在持续弘扬戏曲文化,促进民族艺术传承,推动河南稀有剧种发展,为稀有剧种开拓市场、注入活力,从而让他们活起来、火起来。
在展演期间举行的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就河南稀有剧种连续走进清华大学展演积极建言献策。
众所周知,清华大学是中国最知名的高等院校之一,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多次与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开展戏曲培训、交流、演出、讲座等活动,促进了河南戏剧与首都最高学府的深度合作,推进了戏曲进校园的深入开展。
清华大学是中国最知名的高等院校之一,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多次与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开展戏曲培训、交流、演出、讲座等活动,促进了河南戏剧与首都最高学府的深度合作,推进了戏曲进校园的深入开展。
中国剧协副主席、河南省剧协主席李树建充满深情地说:河南戏曲特别是稀有剧种,哪一个剧种都有上百年的历史,咱有责任不能让它失传。稀有剧种也有尊严,不仅能坚守民间草台,还能登上高雅殿堂。这些年我们河南稀有剧种很争气,发展得很好。小剧种,只要坚持不懈去努力去传播,就能变成大剧种。
河南稀有剧种连续走进清华大学展演,离不开学校领导的关怀和支持。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赵洪对质朴的河南戏曲人有着特殊的感情,她说,校园是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的主要阵地,这些基层的院团带来了清新的乡野气息,和校园文化互补,让青年人在接受现代时尚艺术的同时,更了解民俗文化,地域文化,传统文化。
“这是太康道情第三次走进清华大学。”太康县道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张天印表示,通过前两次进清华大学演出,为太康县和太康道情知名度的提升,为太康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通过展演、学习、交流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演员,让他们站在了舞台中间,对太康道情发展起到了重要砥柱作用。近几年通过李树建主席带领我们到上海、澳门、北京多次演出,对道情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