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2023年金秋十月,“费尔干纳—洛阳考古研究中心”在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大学挂牌成立。作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之一,历史上,河南洛阳曾与中亚地区联系密切。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高质量推进,洛阳考古走出国门,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为续写文明交流新篇章贡献力量,也成为我国境外考古的一张金色名片。
开展联合考古 用中国话语阐释丝路历史
费尔干纳盆地处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交接地带,是目前中亚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早在2000多年前,这里已是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洛阳的班超和玄奘都曾途经此地,盛产汗血宝马的大宛古国就在盆地里。大量的遗址遗迹,吸引世界各地的考古团队会集于此。
“2019年,费尔干纳大学主动提出与我院开展合作,希望在田野考古、文物保护、学术交流等方面进行合作和交流,提议在该校设立这一考古研究中心。”洛阳市考古研究院院长李永强介绍,随着“费尔干纳—洛阳考古研究中心”挂牌成立,洛阳的考古工作者将与该校合作,推进库瓦遗址联合考古工作,并承担考古学、历史学、田野考古教学等实训课程,为费尔干纳大学培养考古技术人才。
蒙古国考古现场 洛阳市考古研究院供图
自2017年以来,洛阳市考古研究院会同国内考古机构、高校等在蒙古国和中亚地区的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开展多项联合考古工作。截至目前,共进行了十余次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为研究丝绸之路、匈奴王庭、大宛古国、大月氏人等作出重要贡献。
“在与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的合作下,我们已基本厘清了丝绸之路沿线的大月氏、贵霜王朝的文化特征和分布范围,为用中国话语阐释丝绸之路历史提供了实证资料。”多次参与境外考古的洛阳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刘斌博士介绍,这些成果也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更多生动的历史细节。
科学精细发掘 以洛阳考古彰显中国特色
蒙古国高勒毛都2号墓地、乌兹别克斯坦拉巴特墓地、塔吉克斯坦贝希肯特谷地……6年多来,洛阳考古工作者辗转多处遗址,每到一处,他们科学的工作方法、细致的工作过程、严谨的工作态度都给国外同行留下了深刻印象。
蒙古国出土文物 洛阳市考古研究院供图
在境外考古中,大名鼎鼎的洛阳铲“尽显锋芒”。“考古工作中经常要进行大面积实地调查和考古勘探,咱们的‘考古神器’洛阳铲派上了大用场。”刘斌说,当国外同行第一次看到洛阳考古工作者用洛阳铲来寻找墓葬和城址时,纷纷摇头怀疑,但通过发掘确认后,他们无不惊叹于洛阳铲的神奇和洛阳考古工作者技术的精湛,对洛阳考古勘探技术大为赞赏。
拉巴特墓地出土文物 洛阳市考古研究院供图
墓葬搬迁技术,同样让国外考古工作者大开眼界。2023年上半年,在乌兹别克斯坦拉巴特1号墓地开展的田野发掘工作中,洛阳考古工作者充分发挥在墓葬搬迁方面的技术优势,为两座墓葬制订搬迁方案并实施搬迁。在有限的条件下,他们先是购买大量木材为墓葬徒手搭建了搬迁提取箱,随后又小心翼翼地用洛阳铲将墓葬下方掏空,最终由现场技工合力将墓葬抬出,移动至合适点位。
境外大型考古活动,考古工作者从衣食住行到人身安全,随时面临挑战。有时候,因为所在区域人烟稀少,他们吃饭、住宿都成问题。不过,大家能够全力克服,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凭借卓有成效的工作,颇具中国特色的考古技术得到外国学者的一致认可,在刘斌看来,“这是属于中国考古的骄傲”。
创新开放合作 跨越时空守护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财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根植于历史,源于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与文化遗产守护息息相关。在一个个境外考古项目中,洛阳考古工作者化身文物守护者、文明传承者,为延续国与国之间的文明交流互鉴助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亚国家已越来越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乌兹别克斯坦希望我们在做好田野考古工作的同时,协助他们做好考古遗址的保护利用工作。”李永强认为,依托“费尔干纳—洛阳考古研究中心”,洛阳市考古研究院创新开放合作方式,将专业人才培养、考古勘探发掘、遗址保护利用三者有机结合,在传统的“文物修复”“勘探发掘”等合作基础上,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领域的合作。
从中原到中亚,跨越2000多年的时空,洛阳考古工作者用脚步丈量丝绸之路,用科学精神寻找历史印记,用累累硕果展示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李永强表示,洛阳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明确,要扩大“洛阳考古”“洛阳文物勘探”等国际影响力,下一步,该院将进一步扩大合作范围,讲好洛阳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在更广阔的领域中,继续为遗产保护、文化传承和文明交流贡献智慧与力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