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
木札岭,位于嵩县车村镇龙王村,两山相峙,山水相依,峰高林密,风光秀丽。改革开放前,群众只有靠山吃山,树几乎是群众生活的唯一依靠,春天靠树叶和花充饥,夏天靠砍树卖钱买粮,秋天靠林果卖钱,冬天木柴取暖。山上的树木一年比一年稀疏,村容村貌一年比一年陈旧,青山变成荒山秃岭,最终人越来越穷。
改革开放后,木札岭人改变了靠山吃山的吃法,山顶种松树,山腰嫁接板栗,山下种山茱萸。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一系列的保护利用治山行动,山绿了。2002年4月25日,木札岭旅游景区开园,第一年,该村共建成第一批农家宾馆30多家,简易旅游床位780张,不少农民从中尝到了甜头,从旅游服务中得到了第一桶金。

原始森林
十几年来,再也没有人砍伐树木了,相反,砍树的开始造林,盗伐的开始护林,漫山遍野树更高,山更绿,水更清,景更美,百姓深刻认识到,没有了绿水青山,他们就没有了一切。目前,当地农民,已经从餐饮住宿逐步向无公害种植、漂流、商业零售、旅游客运、手工制作、花卉、中药材、旅游工程等行业延伸,由一环向多环发展。全村已发展到120多家家庭宾馆,90%人参与旅游,不仅脱贫致富,而且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
1993年4月,嵩县第一个旅游景区白云山开园;2002年,天池山、木札岭景区开园;2008年,卧龙谷、伊河漂流、龙池十八瀑、中原怪峡开园;2012年,太极山庄、石头部落、大坪油菜花、白河千年银杏林、杨山森林人家等景区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
嵩县旅游从无到有,从一到二,从5A级景区到乡村旅游,再到全域旅游。嵩县集中财力、集中智慧、集中能人,依托绿水青山,通过“腾笼换鸟”“借梯上楼”等大胆改革,政府引导,能人带动,群众参与,实现旅游脱贫。
近年来,嵩县引进了河南瑞贝卡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这一战略投资商,对白云山进行高层次、高质量的开发。“短短几年,白云山景区已完成20多亿元投资,形成了涵盖车村镇、白河镇的四大旅游综合体,串起了旅游脱贫致富带。与此同时,景区成功入围‘公司+农户’国家旅游扶贫项目名单,带动百姓走出了一条旅游‘造血’的脱贫之路。”

水清岸绿游人醉
在景区带动下,附近群众吃上了“旅游饭”。目前,在白云山、木札岭等景区直接就业的村民有500多人,带动农家宾馆近千家,解决就业1万余人,其中近1/3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7年,嵩县接待游客120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40.5亿元,旅游业收入占农民家庭收入的比例达68%,全县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8.46万人,减少到2016年年底的4.67万人。让美丽不再和贫穷同行,嵩县用实际行动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的扶贫新路子。
特别是近年来,嵩县依托资源优势,变“旅游+”为“各行业+旅游”的发展模式。如今,“扶贫+旅游”“城镇化+旅游”“文化+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等“+旅游”模式凝聚起嵩县全面发展的强大合力,逐步实现“处处宜旅游、行行有旅游、时时可旅游”的新体验。
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从“美丽乡村”到“美丽经济”,嵩县正在全力做好“脱贫攻坚、产业培育、新型城镇化、生态保护利用”四篇文章,嵩县旅游逐步由原来的“月朗星稀”变成“众星捧月”,旅游扶贫由单一的“输血式”变成扶志、扶智、扶产业的“造血式”,由脱贫致富向乡村振兴迈进。
今天的嵩县,山水在变,变得更美;山村在变,变得更富;贫困群众在变,变得更加有志有智。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成为老百姓脱贫致富的强大靠山,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