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县位于河南省西部伏牛山区,地跨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流域,95%的面积是深山区,4.5%是浅山丘陵区,0.5%是河川区,人们戏称其为“山高县”。
大山如桎梏,把嵩县人与外界分割开来,一代又一代嵩县人挣扎求生,千百年来,嵩县人靠山吃山,吃的山穷水尽。“守着祖宗的地,过着祖宗一样的生活”。
如何挣脱大山的桎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嵩县的优势在于山水,希望也在山水。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改革开放以来,嵩县靠山吃山改变了吃法:“厚植山水,旅游扶贫。”虽历经艰难,但最终通过治山、治水,走出了一条从贫困向富裕、从落后到美丽、从穷山恶水到金山银山的完美蝶变之路。

嵩县秋色美如画 / 木札岭 摄影:陈秋航
治山:从荒山秃岭到绿满嵩县
嵩县白河镇位于洛阳最南部的深山区,素有“洛阳南极”之称。几十年前,白河人依靠丰富的树木资源,伐木种地,结果,山秃了,水少了,人穷了。“地在墙上挂,旱涝都害怕。一场大雨下,要啥没有啥。”这首民谣就是当时最好的写照。
惨痛的教训逼着白河人换吃法,他们学会养山,按照“松树盘顶,板栗缠腰,核桃坐底,茱萸插缝”的规划,大力绿化荒山,发展经济林。与此同时,实施以电代燃工程,利用丰富的水利水电资源,通过招商引资建成了刁崖、草里坪、旋风湾等电站,用低电价和补贴群众家用电器的方式,引导群众用上清洁的水电做饭取暖代替烧柴,改变群众的生活习惯。
如今的白河镇群山环抱,绿树成荫,秀水相拥。群众依靠林果和中药材脱贫致富。
40年来,嵩县治山不止。嵩县大力植树造林,绿化荒山和荒滩;实施退耕还林,改善环境;实行天然林保护,护林防火,优化环境。嵩县生态立县,全力实施绿色富民、生态修复、生态景观提升、珍贵用材林基地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让群众因林而健康、因林而富裕、因林而幸福。绿色富民工程主要以发展核桃、皂角、板栗、山茱萸等经济林为主,保持水土,富民增收。此外,持续推进山区生态体系造林工程和道路绿化提升工程等生态修复工程。加快生态景观提升工程建设,围绕白云山国家旅游度假区配套生态提升、陆浑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建设等景区规划建设,着力构建生态旅游大格局。

白河银杏惹人醉
咬定青山不放松,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荒山得到有效治理,廊道实现生态景观化,城镇呈现森林化,森林资源持续增加。1985年,嵩县有林地面积183.2万亩,森林覆盖率为44.16%,活立木蓄积量195.8万立方米;目前,全县林地面积达到335.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5.18%,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063万立方米。
近年来,先后获得“全国森林经营示范县”“全国林权改革典型县”“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先进县”“全国天然林保护工程示范县”“全国珍稀珍贵树种培育示范县”“全国林业信息化示范县”“中国银杏之乡”“全国最具影响力森林公园(白云山)”“全国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县”等国家级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