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的记忆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11/24 8:58:20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在河南大学的东门外,有几个卖烤红薯的小摊儿,只要从这里路过,大老远就能闻到香甜诱人的烤红薯味儿。也许是经不住诱惑,课间时,总有三五成群的学生来买烤红薯。我曾问过一位学生:原来他并不饿,只是想买块红薯暖暖手、尝尝鲜。
说起红薯,它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1962年秋,我在南宫县城关大队搞“四清”。那时,当地流传一首民谣:红薯面条红薯汤,红薯蒸馍送姥娘,一天三顿靠红薯,断了红薯饿断肠。
那年,自然灾害的阴影还笼罩着农村,而红薯就是农民的救命稻草。红薯,它不仅是高产农作物,而且浑身都是宝:想吃鲜的就直接窖藏;也可晒成干或磨成面;鲜红薯叶下到面条汤里,其味鲜美可口,亦可把它晒干,留作不时之需;就连茎蔓晒干后磨成面,也可作为代食品……
再好的东西,吃多了也会倒胃口,也就是说:“吃伤了!”一天三顿吃红薯,吃得我光吐酸水。这事让爸爸知道了,他对我说:“吃点小苏打或酵母片就好了。”此招果真灵验,追问其详。爸爸才告诉我,当年是奶奶卖房卖地才供他在上海读完大学。在上海,“十里洋场”物价飞涨,只有红薯最便宜,他经常靠红薯度日,是红薯帮他度过了那段艰苦的求学生涯。
经过几个月与农民的“三同”(“三同”即同吃、同住、同劳动)。生活,我深深地体会到,对于红薯,我们既离不开它,又讨厌它。临离开城关大队那天,队长执意要为我们改善一顿。等到开饭时,端上来的饺子是黑的,馅儿里掺的主要是红薯叶,连面条也是用红薯面做的。这顿红薯宴让我们体会到朴素农民那粗粮细作的良苦用心。体验到艰苦年代的农村生活,他们为度饥荒付出了太多、太多。这会儿,我是应当感激这救命的红薯呢,还是应当感激这些终年扑在黄土地上的衣食父母呢!
(作者: 责任编辑:志威)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