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头伏吃饺子
“好吃不如饺子”。饺子是最具中国传统特色的美食。为什么要在头伏吃饺子呢?炎热的夏季被人们当作是一大灾难,伏天被称为“苦夏”。在古代,入伏时在麦收后不足一个月,家家谷满仓,人们利用这个机会打牙祭吃顿饺子。同时,一入伏天,人的胃口不好,吃不下东西,而饺子正是传统习俗中开胃解馋的好东西,所以人们通过吃饺子来度过苦夏。头伏吃饺子的说法流传至今,形成了一种民间文化。
头伏吃饺子寓意“元宝藏福”
汉代东方朔在为《郊祀记》注释时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开,故为臧伏,因名伏日也。”也就是说,过了夏至,虽然白天一天比一天短,但因为太阳余威没有过去,所以天气还很炎热。“夏日三庚数头伏”。庚属金,庚日避伏。饺子形似元宝,元宝属金,金宝长伏。因“伏”与“福”谐音,所以,头伏吃饺子的谐意就是“元宝藏福”。
头伏饺子味儿美
明天头伏。“头伏饺子二伏面”,在这暑气初蒸的日子里,要是能美滋滋地吃上顿饺子,那是件再滋润不过的事儿了。
饺子的吃法可谓五花八门,蒸、煮、煎、炸样样都成。饺子馅儿更是可繁可简、可荤可素,要问到底有多少种?恐怕谁也说不清。我在微博上做过一次调查:“您爱吃什么馅儿的饺子?”结果不到一小时回帖数百条,有韭菜大虾、豆角猪肉、青椒鸡蛋、牛肉萝卜、绞瓜虾皮……常见的馅儿料不下百种。还有朴素如西瓜皮,洋气如黑松露,别致如韩国泡菜等,变化多端的饺子馅儿正如斑斓多彩的生活,五味杂陈,品不尽、说不完。最有意思的是烹饪大师白常继先生,他说印象最深的是大井酸浆豆腐店的臭豆腐馅儿饺子,臭香臭香的,头天吃了第二天还臭着呢。
常有人问:“头伏吃什么馅儿的饺子最好?”我只能回答:我最爱吃的是羊肉黄瓜的。羊肉选腰窝,不但有肥有瘦,吃起来还柔韧筋道,鲜美汁多。把腰窝不紧不慢地剁了,再搅进去泡好的花椒水,为的是去除膻味,也能让肉更鲜嫩。黄瓜切成细丝,略微攥一攥汤,之后加入葱、姜、酱油、盐等调料。
和馅儿貌似简单,却是门技术。真正会做饭的就是在最普通的环节上显示手艺和心智。老北京把和馅儿叫“馅儿活”,讲究要一手把着锅沿,另一只手顺着一个方向搅,用力越均匀馅儿和得越滋润。刚调好的馅儿并不能马上包,必须要静置10多分钟后才能用。如果馅儿和得不到家,汤就不能完全融进馅儿里。如果放上一会儿馅料没有动静,就说明馅儿和好了。俗话说“和好的馅儿会说话”就是这个意思。黄瓜爱出汤,羊肉吃水,这一荤一素搭配在一起相得益彰。鲜嫩的羊肉浸润了黄瓜清新的汁液,那销魂的鲜香实在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烹饪的精髓完全仰仗着调和艺术,即使是做一顿再普通不过的饺子也能表现得淋漓尽致。
爱吃素馅儿的也有。有一种老北京斋戒时吃的面丁馅儿的饺子,是把面擀成片、切成丁,用小火炸焦,拌馅时随包随放。煮好后吃在嘴里嘎嘣嘎嘣的,别有一番爽脆,比放焦圈、排叉儿还要好吃。
头伏饺子妈妈的“令儿”
去年的头伏,天气很阴沉,断断续续下着雨。中午下班回家自己动手包饺子,这是妈妈在世时给我们留下来的“令儿”。我们小时候天天高兴地盼着过节,过了吃粽子的“五月五”,就等着头伏吃饺子了。小时候家里穷,不到年节是吃不到饺子的。“头伏吃饺子”的习俗不知道是谁传下来的,反正从记事起就听妈妈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炒鸡蛋”。
记得有一次我放学回家,看见妈妈已经包好白白的一大盖子饺子,高兴地拿起一个就想往嘴里放。“不要这么急,等你爸和姐姐下地回来煮熟再吃。”妈妈小声地批评我说。“先煮一锅吧,让孩子吃完好上学。”奶奶看见我着急的样子心痛地说。而后,妈妈往锅里添水,我就主动烧火。饺子煮熟了,妈妈盛上一大碗,被我顺手接了过来。妈妈说:“先给奶奶端屋去,你再回来取。”“先让孩子吃吧,我等他们下地回来一起吃。”奶奶对妈妈说。我高兴地端起碗迫不及待地拿出一个饺子就往嘴里塞。“去,把这碗先给你表叔送去,回来再吃。”妈妈打了一下我的手说。等我送饺子回来,爸爸和姐姐也下地回来了,我们全家高高兴兴地围在一起吃起饺子来。其实,那时候的饺子馅不过是韭菜加虾皮,油水也很少,但就感觉很香。现在吃饺子虽然没有了从前的味道,但只要我回家吃上妈妈包的饺子就会感觉饱饱的。虽然妈妈去世了,我们再也吃不到妈妈包的饺子了,但今年的头伏,我们依然会按照妈妈的“令儿”——吃饺子。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