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吃喝玩乐 > >开封的汤食文化
开封的汤食文化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2/11/16 8:55:24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开封人酷爱喝汤,世代相传,形成了深厚的汤食文化,其品种之多、食客之众,十分罕见。 

    素汤食 

    汤,以陶鬲煮水至沸谓之汤。故汤字的本意是指“热水”和“沸水”,今称滚水、开水。以热水、沸水进行烹饪谓之汤食。常言道“水火不相容”,水可灭火,火可以改变水的形态。华夏民族发明了陶器,把水、火隔开,以水为介质,用于使食物成熟,改变了五六十万年来火上烤、火中烧、火下焐、灰中焖的熟食方法,把饮食文明推向了煮、蒸的新时代。陶器的发明在当时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成果,史称陶器时代。至今,煮、蒸仍然是不可或缺的烹饪技法。

    汤食是从陶鬲煮谷物——原粮开始的,至汉唐进化为水溲面,经、拨为汤饼、馄饨。《墨子》始记有“饼”。汉末刘熙《释名》载:“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汉杨雄《方言》载:“饼谓之馄,或谓之饨。”三国魏张揖《广雅》载:“馄饨,饼也。”唐时又称为托,其意手可托起。由此证明,唐以前称汤煮面片或面段为汤饼或馄饨,似天地未开之时“混沌”状态而得名。 

    至北宋出现了手擀刀切长面条。宋司马光《涑水记闻》载:“太祖姊面如铁色,方在厨,引面杖逐太祖,击之。”此擀面杖为我国汤食——面条形成的文字见证。宋朱翌《猗觉寮杂记》载:“唐人生日俱汤饼,世所谓之长寿面也。”“世”为今世,指北宋。明《析津志》载:“二月二谓龙抬头……北京、开封等地称这一天吃面为龙须面。”据此可知,面条形成于北宋,面条、龙须面之名也源自开封。 

    元朝时,马可·波罗曾游历到过开封,他记述了“汴京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由此推断,马可·波罗是从开封将面条带到意大利的。

    面又作扯面、抻面、拽面。宋张师正《倦游杂录》载:“今人呼面为汤饼。”借水溲面之软、案作面之硬,和硬、盘软、饧筋、扯拽成条,开创了汤面制作的新技术,为刀削面、拉面、拉龙须面奠定了技术基础。 

    民间巧妇在刀切面条的基础上,改为刀切菱形小块,名曰豆旗,又称甜面片或酸辣面片。谚云“酸汤面叶,喝个十天半月”,意为享受、养生。还有甜面汤、疙瘩汤、面穗汤、菜汤、丸子汤、豆粥、稀饭,不计其数;商家、小贩承袭相传的有豆沫、豆浆、豆腐脑、绿豆糊涂、胡辣汤及油炸面丸子汤、元宵,应有尽有。 

    开封有个众人皆知的歇后语:老府门的豆沫——现盛。其意是随到随有、早晚不误。它是用春小米经浸泡,以小石磨研磨为浆,加五香料,入炒核桃仁切碎如豆、炒花生仁切碎如豆、炒芝麻烹制而成。盛入碗中后,将用小磨油开的芝麻酱,以特制的小提转圈提溜至汤面上,然后再撒上油炸旗招(豆旗状)和五香黄豆一撮。其味五香,风味独特,是老少皆宜的营养佳品。 

    历史名馔七宝五味粥,又名八宝粥、腊八粥,是源自北宋开封诸大寺院的汤食。“七”是佛教的吉祥数字;“宝”是指各种干果,如红枣、百合、莲子、银耳、桂圆、果脯、核桃仁、柿饼、葡萄干等;“五味”是指五谷杂粮,如粟、稻米、豇豆、绿豆、小豆、豌豆、麦仁等,将之熬制成粥。腊八粥是农历十二月初八日(佛祖的成道日)这天开封诸大寺院借鉴“牧女献糜”的故事,制粥馈赠信徒,故名曰“七宝五味粥”。流传民间后,由于民众的广泛参与,逐渐形成腊八节,所以又叫腊八粥、八宝粥,并以此供佛、斋僧、孝敬老人、互赠邻里,成为过年的组成部分。有童谣唱道:“腊八祭灶,年下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婆要衣裳,老头打饥荒。”宋陆游“今朝佛粥更相馈”是关于八宝粥最早的文字记载。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诸大寺作浴佛会,送七宝五味粥。《大宋僧史略》亦有相同的记载。至明、清承袭相传,《燕都游览志》载:“十二月八日。赐百官粥,民间亦作腊八粥,以米杂成之,品种多则为盛,此盖循宋时故事。”清道光帝《腊八粥》诗曰“谷粟为粥和豆煮……盈几馨香细细浮”,并祝福“童稚饱腹庆州平”。 

    现代科学证明,八宝粥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人体必需的五大营养物质,且酸碱平衡,易于消化吸收,是老幼皆宜的健身佳品,它能护发养颜、延年益寿。如今,八宝粥已发展成为“八宝”系列食品,其品种之多,不可胜数。 

    以上是开封民间喜闻乐见的素汤食,它与肉汤食自古都是分门别类的。鬲是煮粮专用器,鼎是煮肉专用器,至今,所用的灶具也是不相同的。民谣“大锅稀饭,小锅粥”就是见证。 

(作者:宋启文 责任编辑:丁永丰)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