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记者来到位于商丘市宜兴西路与金银路交叉口的夹道街马家馓子店,只见第五代传承人刘笑天正把缠好的面条放入油锅中,用竹筷迅速将面条挑起,在油锅中反复拉伸,直至定型为馓子状,炸至金黄后出锅。
“我们做馓子讲究真材实料,面粉多为豫东本地本年小麦产的精选面粉,用这样的面粉炸制成的馓子空心、起泡,吃起来酥脆可口。炸馓子用的油一天换一次。馓子可以存放20天左右,顾客吃起来健康,还没有油腥味,香而不腻。”刘笑天指着锅中的油说。
夹道街马家馓子制作要经过拌面、和面、醒面、扎面、铺面、切面、搓条、盘条、缠条、挑条、炸制成品等十一道工序才能完成。
首先在面粉里加入盐和调料,把面粉搅拌成均匀面团,而后以特定的力度揉搓成团,糅合均匀后用保鲜膜覆盖进行醒面,醒面适度后,把面团放入胶泥烧制的瓦盆中进行扎面。其次,将面团平铺在案板上,用双手按压后再用木板按压直至所有面团厚度一致,用刀将平铺的面团切成宽度一样的面条,再用手工搓成细条。将搓好的条放入事先放好油的盆中,从内而外一层一层盘码平整,再将细条盘上手掌,用手来回撑、绷成粗细均匀一致的馓子条,最后在油中用竹筷把缠好的条挑起,在油锅中反复拉伸,直至面条定型,炸制成金黄的馓子。
“做馓子最重要的环节就是缠条和挑条,这关乎到馓子做出来能否粗细均匀和达到最佳口感。每一次将面条绕在手上,用手来回抻开,撑、绷成馓子条时,需要把握好力度,达到面的最大张力且保证不断。挑条也是如此,将面条放入油锅内,用筷子挑开迅速成形,在200°的油温里迅速翻面,才能炸的酥脆可口。”刘笑天边炸边介绍。
据悉,夹道街马家馓子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第一代传承人马文山原居西北宁夏的回族区,以制作馓子而闻名当地,民国初期,其子马钰全举家迁移至商丘市夹道街,以炸馓子谋生,后将手艺传给儿子马新军。上世纪80年代,为解决夹道街待业青年的工作和吃饭问题,组建了街道生产组,街道生产组安排马新军教大家制作馓子,马兰跟随父亲马新军学习炸馓子,凭借着出色的手艺,夹道街北头马兰的馓子很快有了名气。后来,他将手艺传与外甥刘笑天。刘笑天便成为第五代传承人。刘笑天综合自家和多家馓子制作方法,研究出了一套独具风格的馓子制作技术,成就了商丘一道特色美食。
夹道街马家馓子从早上七点到下午六点都是最忙碌的时候,制作馓子一刻也不停歇。早上七点开始和面、切条,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到了中午开始炸,刘笑天负责炸制,他的爱人文中惠负责缠条,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下午六点。由于不停地炸,即使在零下几度的天气,依旧可以看到刘笑天额头上豆大的汗珠。
“制作馓子的时间是没办法缩减的,因为机器无法代替人工制作出来的口感,制作馓子的这些年来,不管耗费时间多久,工序多么复杂,我们一直坚持手工制作,只为传承不可超越的最原始味道。”刘笑天说。
馓子作为一种传统油炸食品,随着年轻一辈饮食观念的改变,遇到了销售难等局面。对此,刘笑天采用袋装、盒装、礼品箱包装等几种形式,通过老客户预定,走快递和线上发货的方式提升馓子的销售量,利用新媒体和电商平台增加馓子的传播量。在谈到传承的问题时,他表示,不管自己的孩子是否愿意接受这个老手艺,夹道街马家馓子一定会后继有人,继续把原汁原味的味道传承下去。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