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你会想到什么?是禹州钧瓷?还是独具特色的许昌越调?但你可能不知道,在许昌还有不少隐藏在街头巷尾“能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起来看看吧!
Part//01、 河街腐竹
难以忘怀的家乡美味
级别: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河街腐竹是中原地区麦粟文化的代表性产物之一,其生产、发展及制作工具、制作方法,均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历史痕迹。
河街腐竹选用本地大豆和灵沟水制成条,经过“精选、浸泡、磨浆、过滤、煮浆、提皮、干燥、包装”诸多环节,所制腐竹颜色金黄、色泽亮丽,支条均匀、条内空心,蜂窝整齐、清香宜人,久放不变质,四季皆可食用。其口感筋道、味道鲜美,用清水发泡后,可煎炒、可凉拌、可做汤,也可与多种荤素食材搭配,制作各种美味佳肴,有“荤中之素”的美誉。
2012年7月,以河街腐竹为代表,许昌成功申请了腐竹地方地理保护标志。
Part//02、禹州“十三碗”
百姓家宴的硬菜
级别: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源于禹州市传统成套宴席,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自明代至今,十三碗长期为禹州乡民重大庆典宴席必备之“佳肴”。当地人无论贫富,喜庆宴席上十三碗的花色是不可缺少的。“13”这个数字蕴含着“一生”的意思,也就是说不管娶妻嫁女还是早生贵子,大家都希望新人或孩子一生平安、幸福,折射出乡村亲朋邻里间浓郁质朴的亲情和独特的礼仪。
菜品为四荤、四素、一甜食、一凉菜、一甜汤、两咸汤共计十三碗。主料为本地猪肉、豆腐、焖子、粉条等。主菜有“里脊鸡”“豆腐鱼”“大肉皮”等,以肥而不腻、红亮醇香、汤鲜味浓、回味绵长著称。
Part//03、尚德元烧鸡
几经沉浮 历久弥新
民国初年,有一个叫尚德元的回族小伙子,把做好的烧鸡按照头、脖、翅、腿、杂分割开,放在木制托盘里,提在手中,穿行在许昌的街头巷尾,沿街叫卖。后开办店面,并以自己的名字名。 20世纪70年代,创办了“又一香”烧鸡连锁企业,90年代受到市场冲击,企业衰落解体,尚家的字号又恢复为“尚德元”烧鸡牛肉店。
尚德元烧鸡牛肉外观优美、红润油亮,呈完整的三角形,咸香鲜美、肥而不腻,肉质烂而不碎,趁热提起鸡腿用手轻轻一抖,鸡肉就可全部脱落,老少皆宜,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Part//04、丈地羊肉汤
炝锅羊汤 驰名全国
级别: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对于爱喝汤的许昌人来讲,位于建安区的丈地羊肉汤凭借其历史悠久、选料考究、制作精细、汤质纯净、鲜味爽口、鲜而不膻等特点,尤其是炝锅的特色,不同于一般羊肉汤而驰名全国,在许昌地区诸多汤食中始终占据着一席之地。
丈地羊肉汤属炝锅羊肉汤,以肉鲜汤浓味香而著称。通过选取本地优质小山羊肉,土灶火大铁锅熬汤,以牛油、羊油爆炒羊肉,加高汤大火煮开,撒入由30多味中草药配制成的“密料儿”,入碗后酌情加葱花香菜即成。成品比一般羊肉汤要浓,口感醇厚隽永,回味悠长。一些汤客为了喝碗丈地羊肉汤,驱车几十公里而来。
Part//05、南席小磨油
原汁原味实在香
级别: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长葛市南席镇位于长葛市最东端,该镇生产芝麻等油料作物,是全省有名的农业大镇和小磨油之乡。而南席小磨油传统制作技艺,历史悠久,久负盛名,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在几百年的历史演变中,南席小磨油制作技艺更加精湛,香味更加纯正独特。从原材料的挑选加工到出油等10多个工序全部由手工完成。如今,南席小磨油声名远播,已成为调味和馈赠亲友的珍品。
Part//06、石象豆腐
清香可口
级别: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石象豆腐”又名“常庄豆腐”,主产地在长葛市石象乡常庄村,距今已有上百年历史。由于这里的豆腐质地细腻、弹性好、有光泽、后味浓,深受广大消费者的信赖和喜好,石象豆腐的美名因此传扬。
石象豆腐是独特的酸浆点制,外黄里白,质地细腻,煎炒烧煮不碎烂。豆味香浓、无酸味、硬度大、水分少、耐储存。曾几何时,提起石象豆腐,不少的长葛人甚至许昌人都会回味起胡同里悠扬。浑厚的吆喝声,熟悉的人还会竖起大拇指称赞“真叫一个香”!
它质朴自然、清新淡雅,不仅滋养了一代又一代许昌人,也给外地的游客留下了美好的回味。
Part//07、禹州九天阿胶
匠心做好胶 美味又养颜
级别: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九天阿胶”是禹州生产的地道药材。采用颍河之水、黑色驴皮熬制而成。正宗九天阿胶的制作,除采用传统工艺外,制胶用水也非常讲究,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九天阿胶制作过程十分考究,经过大小72道工序,熬制九九八十一个时辰,七天七夜制成。因阿胶以寒冷的三九天驴皮为主料,又以“九里天”生产为佳,所以禹州的阿胶取名“九天阿胶”。
禹州九天阿胶胶质地细腻、断面光亮、晶莹剔透,胶质脆而细腻,口感微甘无味,胶香沁人心脾,断面如琥珀光泽,落地破碎如冰,成为众多阿胶中出类拔萃的精品。
Part//08、鄢陵吊(高)炉烧饼
中原名小吃
级别: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鄢陵吊(高)炉烧饼技艺是中原独特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作技艺相传源于北宋,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鄢陵吊(高)炉烧饼选料十分考究,制作工艺严格、精细,在长期营运实践中形成了浓郁的地方特色;饼状如月,色泽金黄,外焦里嫩,鲜香酥软,形色俱佳;携带方便,不易变味,存放数天只需略加烘烤即可食用,且口感依然美味,实乃地方小吃中的上品,深受广大百姓喜爱。
Part//09、 老城卷煎
岁月无法改变的味道
级别: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长葛老城卷煎是长葛一带的稀有民间小吃。据传,清咸丰年间老城镇就有人卖卷煎,到同治末年,老城镇的张家开始在夜市卖卷煎,距今100多年。20世纪80年代,成都名菜馆中曾设有“长葛卷煎”专柜,可谓名扬巴蜀。2011年被公布为许昌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性保护项目。
老城卷煎制作精细,工艺独特。主要流程有和面、醒面、擀面皮、裹馅儿、蒸、调料。调配材料种类丰富,有韭菜、豆腐、煎鸡蛋、辣椒等,根据各人口味喜好不同可随意调配。
老城卷煎形、色、味俱佳,无论从口感上还是营养上,均独具特色。因其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家常饭菜中,老城卷煎已受到普通百姓的喜爱。每一口都是家乡的记忆,妈妈的味道。
Part//10、沙家清香烧鸡牛肉
文火慢炖真功夫
级别: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在许昌市建安区丈地村沙氏家族世代相传,已传承五代百余年。制作过程为“三洗六腌九煨汤”,通过精选肉品,以花椒、盐初步入味,以秘制卤料主入味。成品肉质细腻有嚼头,入口清爽,回味芳香,是佐餐下酒的佳肴。
沙家清香牛肉烧鸡先后荣获“中华名小吃”“河南名吃”“许昌市首届十大地方特色名吃”等称号。
Part//11、王洛猪蹄
入口软糯 回味悠长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大多去襄城县游玩的游客,都会尝尝王洛猪蹄。王洛猪蹄因其色香味正,入口爽滑,肥而不腻,烂而不化,早已成为许昌名吃。
据传,春秋时期周襄王避难氾地(现襄城王洛处),王妃在路旁店铺生一王子,故赐名此地为王落子店,后又改名王洛。当时,百姓曾以猪蹄炖汤供奉王妃食用,滋补身体。此后,王洛猪蹄盛名,并逐步传承至今。
Part//12、德兴长清真糕点
留住老味道
级别: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德兴长清真糕点是在传统古方的基础上发挥伊斯兰教清真糕点特色,以小麦粉、油、糖为主要原料,配以蛋、饴糖、果脯、果仁等辅料和调味品,经调制、成型、熟化精制而成。该糕点口感纯正、造型精美、油润酥松,是馈赠亲朋的佳品。
主要传统产品有:梅豆角、蜜三刀、京果条、琪玛酥、薄脆酥、千层酥、牛舌饼、薄荷糕、象眼麻糖、酥皮点心、混糖点心,伍仁月饼、枣泥月饼、蛋黄月饼、椒盐月饼,玫瑰汤圆、黑麻汤圆等等;近年来又研发出多种无蔗糖点心,以满足更多人群的需求。
Part//13、花沟老坛酒
最正宗的古法传承
级别: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花沟老坛酒属纯粮酒,在把握季节、温度、酒曲量的基础上,用陈家祖传工艺酿造而成。该酒不添加任何香精香料,经若干年酒窖封藏,可除去有害物质,入口香而不呛,微苦而不涩,酒体醇和甘甜、留香持久。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