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吃喝玩乐 > >从做豆腐到“炣”出人生的光彩——万俊杰的杂炣人生
从做豆腐到“炣”出人生的光彩——万俊杰的杂炣人生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5/20 9:15:29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顺店杂炣在禹州大地早已久负盛名。它以经济实惠,味道鲜美,受众率高而被人们津津乐道。倘若要我们说说它的由来,说说做杂炣人的酸甜苦辣,个中滋味还真需要好好琢磨琢磨。
    一个下着蒙蒙细雨的天气,我受朋友之邀,去顺店采访万家杂炣店的老板万俊杰。
    万俊杰家在顺西村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说是小院,收拾得干干净净,利利落落。院子里还点缀着几棵桃树,几株花树,有的正在适时地绽放,为这个春天的小院增添了许多生机。
    他的工作间说不上多么宽敞和豪华,也就是小小的一个房子。之所以说一个小小的房子,是因为里面的地方还没有一间房那么大,工作间墙上写的是:“醉人何须酒,茶香也怡神。”小的精巧,小的有文化氛围,小的有饮食底蕴。他不是开饭店,是在网上销售,一个非常跟形势,撵时髦的营运方式。
    万俊杰今年五十多岁了,说起做杂炣的经历,他笑笑说道,这得用“不堪回首和意想不到”来形容。他从小便没有了父亲,家里姊妹又多。在他年轻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不是很富裕,对于“吃”上有着非常迫切的愿望,以能够有饭吃,吃饱饭为奢望。七九年高中毕业后参军,心里那个高兴啊,能扛上枪了,一件非常自豪和骄傲的事情,说不定将来还能成为一名将军。他人高马大,英俊魁梧,现在的说法叫做酷逼了,帅呆了!小伙子走在大街上姑娘的回头率那叫百分之一百二!他参军的地方是北京城,一个全中国人都向往和仰慕的地方,具体地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大学院,军事学院、后勤学院和政治学院,正兵团的级别。他被分到了后勤学院的军需部。用他的话说伺候的都是将军们,正师级的人一抓就是一大把!
    领导分配任务时,让他到后勤上去做豆腐!咣的一声,他觉得眼前就是一黑!这与他当初的想法可是天壤之别啊!大老远从顺店跑到北京城做豆腐,让家里人知道了不笑掉大牙?他还真没有意识到这段经历会对他今后有多大帮助,或者说对他的人生有多大意义。他心里充满了怨和恨!但他是个从农村出去的孩子,肯下苦力,肯钻研,爱动脑经,又听话又实诚,领导让干这一行,就要好好干,既然是为将军们做豆腐,就要做好,做出特色!在继承传统做法的基础上,他借鉴了别人的经验,不断更新自己的配方,使他的豆腐有着和别人不一样的味道。从而有了不同于别人的吸引力,也造就了他的人格魅力。八十年代北京有三大快,其中一快就是豆腐比肉快!师长们,军长们都以能够吃到豆腐为自豪,能以吃到“小万”的豆腐而自豪。有些首长骄傲地竖起大拇指:人家小万做的豆腐这个!
    从北京回来后,祖国大地做生意的热潮正在风起云涌,万元户们波浪翻滚,呼啦啦战旗飘扬。他家里穷,想施展一下才华又没有资本,空有一腔豪情壮志。结婚后,日子更是紧巴巴的,穷日子逼着想办法,他也曾经开过饭店,利用在后勤学院熏陶来的本事很是红火了一阵子。他不满足于禹州当地的饮食特色,想出去闯闯,后来又到大西北戈壁滩上一个朋友那里做饭,还先后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品尝了粤、湘、桂、川、滇、黔祖国各地的饮食风味,积累了丰厚的经验。闲暇时,他便静下心新来思考顺店的杂炣,和朋友经常谈起顺店的杂炣。
    杂炣,又名杂可、杂碎,是一种味道极佳的风味小吃,在我们禹州城乡非常红火。它究竟起源于什么时候,有人说在解放前,有人说在五十年代,也有人说在明末清初,不管咋说,都算历史悠久吧。起初杂炣不是这个样子的,它仅只是一种多种蔬菜掺杂在一起的类似烩菜的食品,在过去生活困难的年代是人们用以解决温饱问题的一种饮食。后来人们逐渐改造,总结经验,不断丰富发展,才成为“杂炣”,成为乡下农民的一道美味佳肴。如今,城里人也开始慢慢喜欢上杂炣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农村庙会最热闹的地段,常常能见到卖杂炣的。他们用废旧的大油桶自制成火炉,炉子上架着一口大锅,里面煮着诱人垂涎的杂炣,热气腾腾,香气四溢,弥漫了整个庙会,吸引了不少赶会的人们,杂炣摊总是被围得水泄不通,师傅也忙得不亦乐乎。那时,农村生活条件比较差,干农活儿的人们整天吃的都是一些粗茶淡饭,一年到头很少改善生活。因此,每逢镇上有庙会,农民们便狠狠心从口袋里抠出几角钱,吆喝师傅来一碗牛杂炣,美滋滋地吃上一顿,也好好地解解馋。
(作者: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