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是我们军校同学毕业20年聚会的第三天,原本要回西安的,可是身家在河南的同学们硬是拽着不让走,考虑到同学的热情和工作的日程,我选择了去新乡市辉县的郭亮村(新乡距郑州也就一小时左右的高速车程,往返比较快捷)。

去郭亮村看看,特别是到挂壁公路现地看看,是我许久以来的想法,我甚至通过网络提前做过作业,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还把《举起手来》这部电影多看了几遍,但一直因为诸种因素的干扰没有成行,没有想到因为同学聚会了却了这桩心愿,而且有昔日同学相伴,兴趣自然是高涨,即使是下了小雨也丝毫不影响心情。
郭亮村位于万仙山景区的腹地,海拔1200多米的悬崖之上。为什么村子会在太行深处这样一个险峻的环境中扎根?据说这个村子始建于西汉末年,当时王莽建立“新”王朝,这期间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农民领袖郭亮战事失利后,退守太行山,欲借太行山绝壁固守,可惜最后兵败山西,从此,郭亮驻扎的山寨便以郭亮村的名字流传至今。这个说法我认为是比较靠谱的,战乱年代人们为躲避战祸而集体隐匿山林是常有的事。

几百年来,村民都是通过崖壁小路进出村子,由于非常险要,六七十年代几乎每年都有村民跌落悬崖摔死。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当时的村支书申明信带领村中壮劳力组成凿洞突击队(因为是十三人,所以一些媒体称之为“十三勇士”),在没有任何机械的情况下,通过一锤一锤的砸、一钎一钎地凿,历时五年(1972年3月9日开工,1977年5月1日通车),打秃了12吨钢钎,打烂了8磅重的铁锤4000个,硬是在110米高、1250米长的绝壁横面上,以25度斜面凿出了人工隧道。

这里面要说明两点,一是除了“十三勇士”,当时上至70岁的老人,下至十几岁的娃娃都轮流到隧道里清理石渣,所以这个伟大的工程是全体村民的劳动成果;二是当初这条路叫“郭亮洞”,并不叫挂壁公路,由洞到路,反映的不仅是工程呈现的
状态,也说明了工程进展的艰辛。挂壁公路的美誉很多,如“太行明珠”、“世界第九大奇迹”、“世界最险要的公路之一”,等等,挂壁公路带火了郭亮村,郭亮村带火了万仙山。其实,到万仙山的游人大多是为看郭亮村,到郭亮村则为看挂壁公路。
车快到挂壁公路时,我提议下车步行,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同意。我们缓缓向上走去,令我意外的是,不仅仅是我们几个步行,还有很多游人在步行,从这些游人身着的户外行头和所持的摄影器材来看,应该是有一定社会地位,或者说有一定化层次的,难道他们和我一样,也想采取这种徒步的方式表示对创造者的敬慕?初春四月的太行山间,细雨伴着轻风,还是比较阴冷的,但这一切仿佛与游人毫不相干,文游人的脸上充满了惊异和兴奋,偶尔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挂壁公路这个名称是从紧临悬崖这个角度来命名的,一个“挂”字,把路的险状描述得生动传神,如果从内部形状来看,称之为“洞路”也是很贴切的。因为是“洞”,所以内部并不很宽敞,特别是一些弯道处,我们要紧贴一侧,否则就容易被旅游巴士撞上,基于此,这条公路是上行的单向行驶公路,下山则要走另外一条道路。虽然是“洞”,但不并黑暗,每隔一段距离,路的左侧就全部凿开,从对面的山顶看过来,就好像每隔一段距离有一根石柱在支撑着上面的山体,这样既解决了采光的问题,又解决了坍塌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