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汴京风味——枣黏面馍
本人作为一名资深吃货,加上这几年写《寻味开封》专栏,可谓走遍了开封的大街小巷,只为了一张嘴,寻找美味佳肴。说起枣黏面馍,外地人估计都不知道是什么食品,就算是开封人估计知道的也不是太多,因为这种食品不像开封拉面、小笼包子、锅贴那样普及,它仅仅躲在胡同深处的小摊儿上静默无语,一如停留在过道的包耀记名点一样。民间藏美,是的,民间藏美食,民间藏佳肴。开封需要慢慢走,需要用心发现街头的美味和名品。这些美食,低调朴实却风味独特,它们是民间百姓的匠心之作,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符号或者老开封的标签之一。一座城,什么都可以错过,唯有美景和美食不可辜负,一个是眼睛需要满足,一个是味蕾需要慰藉,在对的时间找到对的地方,吃到喜欢的美食,就是一次成功的旅行。
枣黏面馍,这种食品的味道叫人吃后回味无穷,不像现在街头的糕点店烤箱快速加工的枣糕一样“糟糕”,工业化的快速复制只会靠香精或者添加剂来混淆食材本真的味道。只有纯手工的制作才可以守住食材的美味。
枣黏面馍的制作离不开红枣和黍米,黍米必须碾皮儿。大枣选择开封本地枣或者新郑枣比较好,先把红枣泡在水中膨胀之后,煮熟捞出来放置好备用,煮枣的水不要倒掉,添到锅里用。把黍米用凉水浸泡到用手一捻即碎的时候,上磨磨成汁儿,用手推石磨磨出来的品质强于机器磨制。待汁水澄清之后,撇去清水,留下沉淀的糊备用。下一个工序就要上笼蒸了。地锅水烧开之后,箅子铺上笼布,再放上高3寸许的围圈,舀米糊倒进围圈之内,高度稍低于围圈上沿儿即可,防止米糊蒸熟之后溢出变形影响外观。再用泡好的枣摊放在围圈内,铺平整个围圈,再次灌糊,用米糊充满红枣间隙并覆盖其表层,以看不见枣为准。做完这些就可以开足马力添柴烧火了,大火蒸,直到馍熟。最后一步就是装饰了,选取煮熟的大枣摆放在上面即可。一个圆圆的、金黄可口的馍饼就做好了。卖的时候切开,用竹签插着就可以吃了。
古人在清明节都吃啥
晋文公重耳闻之,悲痛不已,传令将绵山之地封给介子推,并封绵山为介山。百姓为纪念介子推,每年临近介子推殉难之日前几天就不再动烟火做饭。
不动烟火就得吃冷食。晋代冷食为“饧大麦粥”,就是将大麦磨成麦浆,煮熟,再将碎杏仁拌入,冷凝后切成块状。宋代则为“子推饼”,但流传至今的是起自魏晋时代的馓子。不过,古代不叫馓子,而名寒具。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说:“环饼一名寒具……以蜜水调水溲面。”然后用油炸食,是极为酥脆可口的食品。唐时还喜欢粘黑芝麻。至宋代,寒具已是寒食节的主要食品。大文豪苏东坡先生是位不折不扣的美食家,他就非常喜欢吃馓子,看到一美女厨娘在做馓子就来了雅兴,写诗名为《寒具诗》:“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南宋诗人林和靖《山中寒食》云:“方塘波静杜蘅青,布谷提壶已足听,有客初尝寒具罢,据梧慵复散幽经。”关于馓子的名称,除了称此为“寒具”外,尚有些其他名称,如:有据其形状如环钏的,称之为环饼;有据其制法需以手捻的,称之为捻头。现在寒食节,虽被人们遗忘,但馓子却成了人们喜爱的食品。如今在开封的大街小巷还可以看到制作馓子的摊贩。
《零陵总记》记载了另一种寒食节食品“青精饭”:“杨桐叶、细冬青,临水生者尤茂。居人遇寒食,采其叶染饭,色青而有光,食之资阳气。谓之杨桐饭,道家谓之青精饭、石饥饭。” 宋代林洪《山家清供》卷上:“青精饭”首以此重谷也。按《本草》:南烛木,今名黑饭草,又名旱莲草。即青精也,采枝、叶,捣汁,浸上白好粳米。不拘多少。候一二时,蒸饭曝干,坚而碧色……如用时,先用滚水,量以米数,煮一滚,即成饭矣……久服,延年益颜。”寒食节吃青精饭的习俗在南方较为流行,青精饭古今的制法也不一。明代青精饭的做法是先将米蒸熟,晒干,再浸乌饭树叶汁,复蒸复晒9次,所谓“九蒸九曝”,成品米粒坚硬,可久贮远携,用沸水泡食。现代江南青精饭是当天做当天吃,也不再“九蒸九曝”。《七修类稿》提到寒食节时吃的“青白团子”就是由青精饭演变而来。这种青白团子是在糯米中加入雀麦草汁舂合而成,馅料则多为枣泥或豆沙。放入蒸笼之前,先以新芦叶垫底,蒸热后色泽翠绿可爱,又带有芦叶的清香,是很受欢迎的寒食节食品。
稠饧也是寒食中一种较具特色的节日食品。所谓“稠饧”,就是一种饴糖。商人们往往拿着这种饴糖,边走边吹着箫子,以吸引顾客。“草色引开盘马路,箫声催暖卖饧天”,便是北宋诗人宋祁在《寒食假中作》一诗中对这一风俗的生动描述。
“子推燕”是寒食节中最具特色的食品。这一食品在寒食节前一天“炊熟”制成,据《东京梦华录》卷七《清明节》载:“用面造枣公式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宋人认为,如果风干的子推燕能够放到明年,有治疗口疮的功效。
此外,寒食节尚有许多特色食品,如乳酪、乳饼、麦饼等。腊月肉常被北宋东京人拿来在寒食节食用。
清明节又叫寒食节,汉代寒食节在清明前三天,唐宋时寒食节改为清明节前一日。《燕京岁时纪》说:“清明即寒食,又曰禁烟节。古人最重之,今人不为节。但儿童栽柳、祭扫坟茔而已。”寒食节的食物有多种,其中馓子这种食品就与介子推有关。这种美食源于民间,说是在26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次子重耳受后母骊姬陷害,被迫流亡国外19个春秋。他身边有一随臣名叫介子推,此人最为忠贞,始终不离其左右。据传,介子推曾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给重耳充饥。公元前637年,重耳借助于秦国的力量,当上了国君,便封赏跟随他流亡的“患难之臣”,可是却唯独忘了介子推。传说介子推曾作《龙蛇歌》,携老母居介休(今山西境内)绵山之中不出。晋文公重耳经人提醒后忙请其下山,但介子推不出山。于是,重耳命人焚火烧山,想以此法逼介子推出山。介子推连同老母死于绵山。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