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漯河孔沈邓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2/21 10:14:53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有些地方,只要你去过一次,就难以忘怀。且还想去,孔沈邓村就是这样的地方。年关时,漯河市郾城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俊霞、文联副主席刘爱春约我到郾城区孔沈邓采风,我欣然前往。这天,虽是“三九”第九天,却温暖如春,蓝天湛湛,麦苗青青。
早在2016年5月,我就到过漯河市郾城区龙城镇孔沈邓村采风。进村路口拱门的楹联吸引了我:“在家勤俭守孝道,外出明礼讲诚信。”一股传统文化的馨香向我袭来。我心中暗想,有空时一定再来造访。
这不,我又来了。进了村,果不一样,半年未到,又换容颜。见沿街墙壁画幅幅生动,“二十四孝”、“七十二贤”争秀,花鸟、人物比美,真让人如在画中游。看地上,干干净净无片纸烟蒂。望行人,文文明明皆礼仪可见。广场上,两三个村民在健身器材旁健身,靠墙边,五六位老太太在阳光下晒暖。正行走,迎面走来两个老大娘。其中一个手持拐杖,面相高古,便走向前探问老人高寿,老人家笑眯眯地看我一眼,忙道:“不大,97岁。”我惊叹恭喜:“祝你百岁。”岂料,老太太双手合十规规矩矩还了我一个礼:“谢谢。”这一礼让我激动不已,心里油然而生敬意。我深深知道孔沈邓村传统文化的深厚,仿佛来到礼仪之村。真让我敬佩,连这耄耋之年的老妪也这么懂礼守礼。由此我又想到,这古老村庄的民风民俗这么懂礼守礼,非是一代两代而成,是世世相传,辈辈牢记,它让我想到孔子到此讲学,孔子后代到此入驻。我本想再追问她的礼仪何人来教,又如何向后辈传授礼仪,但因时间问题,只得急急离去,我记下了老人叫王提。
拐弯小胡同,设有孔学大讲堂。大讲堂设一农家院,三间房宽宽敞敞,屋内数十人听讲。主讲人是年过七旬的李老师,她从漯河特来此地,义务讲学,深受村民爱戴。村民如此尊孔守礼,重视传统文化,道德修养怎不提高呢?
村主任张矿生看我兴致勃勃大赞传统文化,尊孔敬儒便给我讲了一个“大环境影响小环境”的故事。“听说我们村要建文明村、旅游村、美丽乡村,村民们可高兴了。一个个村民就像变了一样,不仅待人热情有礼貌,家家户户很自觉地美化环境,有的栽花,有的栽竹,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他们学会了不随地扔垃圾、不随地吐痰,吃甘蔗一手拿甘蔗,一手拿塑料袋,嚼了的甘蔗渣放在塑料袋里。就连小孩子剥的糖纸也攥在手里,放在应该放的地方。”村主任一番话,让我知道了村里为何保持这么干净的奥秘。张主任还告诉我,2016年重阳节时,他们举办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敬老爱老活动,就是媳妇给婆婆洗脚。全村聚集在广场上。一个个好媳妇请来自己的婆婆,让婆婆坐下,媳妇端来温水、静心地给婆婆洗脚,感动得不少婆婆流眼泪。最逗人乐的,是一个婆婆两个媳妇,而两媳妇争着给婆婆洗脚,最后协商一人洗了一只脚。
这个村原来只有姓孔的一家,后来又来了姓沈的、姓邓的。三姓相处很好,后来就把村名叫孔沈邓。又讲了王莽撵刘秀,刘秀到他们村避难的故事。“眼看王莽要追上刘秀,刘秀无奈,就躲在村子里水塘里,刘秀走后,村里人把水塘起名藏龙塘。”村主任讲着,把我们领到藏龙塘,只见塘水清澈,岸边建一个长亭,叫“聚贤亭”。此亭仿古,涂绿描红,甚是漂亮。“精彩的还在后边呐。”村主任边说边按电闸,水中喷泉飞溅,如同花朵,阳光照耀下,水中竟现七色彩虹。
参观了村子,村主任又领我们看他们的石磨园。石磨园在村子南边沙河岸边。这里几乎搜集了全镇所有的石磨,摆成一个个美丽的图案。看到这一个个石磨,不由自主地把我们引进了农耕时代,那时家家吆驴喝牛拉磨拉碾,把粮食加工面粉,其辛苦非践行者岂可得知啊。我儿时就帮母亲磨面、推磨、赶驴、筛面。石磨园处,有一农具展厅,厅很简陋,但农具多,耧、犁、锄、耙、织布机;筛子、碾盘、箱柜子。锅碗瓢盆旧餐具,还有一盘盘烂了边圈粮食的茓子。这些东西是农耕时代的珍宝,改革开放以来,高新科技的发展,让他们完成了历史的使命,当做过来人生活的回忆,后人对农耕时代历史的了解。我突发奇想,如果在此辟一块地、一间磨坊,再设两头牛耕地,让未识农桑艰辛的人,目睹先辈们之辛苦,不是更好的教育么?
春节已到,我问村民们如何过春节。村主任笑道:“从前过春节是讲究吃,杀猪宰羊过肥年,现在村里有超市,兜里有钱,想吃啥买啥,不多讲究吃了。村民们盼的是全家团员,许多外地打工的人正往家赶,家家要过个团圆年。”驻村干部赵学民说:“经过村委员研究,我们要过个欢乐祥和有意义的春节,要从传统文化上着手。正月初六,我们准备搞以下几项活动:第一是文艺活动有赶猪(广场赶气球)、家庭节节高(家庭跳绳)、婆媳同心迈大步(婆媳各绑一条腿走路比赛),还有《弟子规》接龙赛。第二是推铁环、打陀螺、打抬。第三是在石磨坊举办打夯比赛。第四是巧媳妇比赛,比赛烙单馍、焦馍、油馍、炸芝麻叶等。第五是吃百家饭,将一百家饭倒在一个锅里,再一碗一碗分吃。还有给80岁以上老人发红包、给荣誉村民发证书等。”
孔沈邓是一本厚重的书,我仅翻开了其中一页,“三农”是厚重题材,孔沈邓村,我还会再来。
(作者:乔聚坤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