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吃喝玩乐 > >让春节文化“春意盎然”
让春节文化“春意盎然”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2/15 15:42:38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狭义的春节指正月初一这一天,正月初一又有元旦、正旦、元日、元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三元之日等名称。广义的春节指一段时间,民俗中有“过了腊八就是年”的说法,直到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元宵节过后才算过完春节,而在北方许多地区,以“二月二、龙抬头”为春节真正的尾声。 
    在阴阳五行学说中,春节所在的孟春之月、春季,位属东方,东方属木,五色属青,是阳气生长的季节,象征着生机与活力。 
    春节是中国“最大”的节。春节之大,在于节期之长、内容之多、过者之众,以及受重视程度之高。春节是中国传统民族节庆文化中最独具特色、最具有典型意义、最大的一项节庆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节日与假日不同,节日通常有特定的文化内涵。2010年,中宣部、文化部、教育部等7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方案》,明确春节的主题是辞旧迎新。过春节又称过年,因为过年,才有辞旧迎新。 
    年节体系是民族生活的时间表。一年365天周而复始,这是生活的一个自然段落。年是大的自然段落,一年中分为若干个小段落,叫做节,年是统率节的。如果没有年,各个节就群龙无首了。岁末年初是辞旧迎新、“天增岁月人增寿”之时,所以辞旧迎新是过年的主题,是年俗的核心。 
    过年是庆享一年成果、规划新年生活、燃起新的期望之时。这时设置了一些仪式、载体和活动。年复一年的仪式、载体和活动,积累成“过年”习俗,不断丰富文化内涵,形成年俗文化,反映出人们的生活愿景,其中充盈着人们对生活的愿望、理想和心理祈求,积淀了民族文化、民族心理、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 
    春节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道德、价值观和审美的传承载体,是中华文化形象最迷人的体现,同时也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是中华民族精神遗产和传统的软实力。 
    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的祭神祭祖。所以所有春节活动中,最重要的是祭祀。春节作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积淀了365天的思念,凝聚着人们之间千丝万缕的柔情。春节的祝福几乎表达了人世间的一切美好愿望:丰衣足食、健康平安、富贵兴旺、和谐美满、国泰民安、天下太平。中国春节文化蕴含的东方价值观,代表了全世界人民共同的普世价值:热爱和平、家庭和美、万事如意、衣食无忧等。 
    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如果抛开历史文化传统,割断民族文化血脉,文化发展就会像无根浮萍、断线风筝,就会迷失方向和目标。 
    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心存敬畏,百般珍惜,精心呵护。同时也不能因循守旧、故步自封,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要积极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遗产,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 
    寻找和普及春节文化 
    如今,物质生活丰富了,人们却找不到过年的感觉了,人们抱怨“年味淡了”,失去了盼望过年的情绪冲动。与此同时,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不断冲击着我们的传统节日,我们要抢救春节文化、保卫春节文化。 
    年俗凝聚着民族智慧 
    连绵几千年的中华年俗文化所积淀的民族心理祈愿是很丰富的。总的来讲,基本的愿景是丰衣足食。 
    这在习俗上表现为穿新衣、备年货,吃年夜饭要年年有鱼(“余”的谐音),正月初一要吃年糕(“高”的谐音)。贴门神、放鞭炮是祈望驱妖免祸保安康,给小孩儿压岁(“祟”的谐音)是为辟祟驱邪保护儿童成长,贴“福”字和吉祥图案是祈福迎祥,贴春联、剪窗花、挂红灯笼都是营造喜庆祥和的环境。逛庙会、赏花灯、看演出,“和谐乾坤福满天”,充盈着普天同庆、天人和谐的气氛,合家团圆吃年夜饭、守岁,则尽享天伦之乐。年俗进一步的愿景是精神层面的:祈福迎祥,祈求幸福、期望祥和。 
    色彩是表情达意的载体。红色是火的色彩,最为醒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是热情、吉祥、喜庆的象征,具有驱邪避煞的民俗功能,是春节最重要的颜色。 
    年俗是文化的集中体现。从年夜饭可以看出中国的饮食文化。在春节习俗中,一家人吃上一顿团圆饭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实际上,讲究烹调是一个有着长久灿烂文明的国家的重要特色,是文化历史的一个重要方面。用人人可得的材料,烹调出人人喜欢的食物,这项工作简直可以说是神圣的。从红包可以看出礼仪文化。从穿新衣可以看出服饰文化。以前,小孩子喜欢过年的原因之一是可以穿上好看的新衣服,体现出了服饰文化在我国文化中的特殊地位。从放鞭炮可以看出宗教文化。 
    具体而言,我国主要春节符号的流变、意义及应用有: 
    桃符,在桃木板上书写“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描绘图像,于春节时悬挂在大门或卧房门的两侧,以镇邪驱鬼、祈祷纳祥。据说桃木有压邪驱鬼的作用。后来演变为写对偶的吉祥语,也是造纸术产生之前的对联。 
    春联,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书写对联,贴于门庭,在桃木镇邪的原始意义上增添了祈求来年福运和装饰门户、增加喜庆气氛的含义。 
    贴窗花,以剪纸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祥事物、美好愿望融入其中,春节时贴在窗上,富有装饰性,烘托节日的喜庆气氛。 
    贴“福”字,用以装饰门庭,斗方形“福”字,寓意天圆地方,福从四面八方来。此外还有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环以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寄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红灯笼,也称“天灯”,象征天地万物生生不息,预示五谷丰登、日子红火,增添隆重热烈、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 
    木版年画,由桃符及门神画演化而来,题材逐步由鬼神转向人间,不仅有八仙庆寿、二十四孝、庄稼忙等内容,更扩大到政治、军事、祭祀、历史、地理、文学、艺术、风光、民俗等包罗万象的程度,被称为民间百科全书。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笑宇)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