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缮后的古民居
近日,河南省首批传统村落名录公布,洛阳有17个村落榜上有名。这17个村落或建筑风格独特,或文化内涵深厚,均有不可复制的历史记忆。记者将带您一一探访它们的“前世今生”。
卫坡村位于孟津县朝阳镇,因卫氏家族聚居而得名。
清顺治年间,卫氏先祖初迁此地,“一担两筐,人不过十口”,数代之后,渐成一方望族,开始精心营建私宅。如今的卫坡村古民居尚存16座200余间,均建于清代卫氏家族兴盛时期,各种木雕、砖雕、石雕等尤为精美。
前世
一家两祠堂卫、魏曾不分
卫坡村,又名卫家坡,是卫氏家族聚居之地。它地处孟津县朝阳镇西南部,距洛阳市区只有数公里。由于交通便利,名气又大,卫坡村古民居早早就受到了世人的关注。
“这些年,到这儿来看古民居的人多了,给我留的名片就有一沓子。”74岁的卫兆丰说。他是卫坡村古民居的一部活字典,对村里那些古碑、匾额及家族历史十分熟悉。
据卫坡村《卫氏家谱》记载,卫氏祖居山西阳城,明洪武年间避乱迁居河南济源。清顺治年间,卫氏第七世天禄由轵城镇迁至洛阳,遂成卫坡村的卫氏始祖。
卫天禄初来时,“一担两筐,人不过十口”,住在村西沟半腰的3孔土窑里,背靠邙岭,面向小河。经过数代打拼,到清嘉庆年间,卫氏已家道殷实、人丁兴旺,有土地3万余亩,成为中州望族。
“整个清代,卫氏家族出仕者有近百人,最高是四品的五城兵马司。七品以上官员有26位,还出过4位诰命夫人。”卫兆丰说,到咸丰年间,卫氏家族逐渐衰落下来。村里现存的古建筑,均建于清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家族兴盛时期,距今已200多年。
令人奇怪的是,在《卫氏家谱》及古碑、匾额中,所涉人名多姓“魏”而非“卫”,这是怎么回事?
“魏、卫不分,由来已久,这里有个缘故。”卫兆丰解释说,到卫天禄的孙子辈时,卫家开始发达。当时,洛阳知县魏襄与卫家书信往来时,误将卫写作魏。由于魏、卫同音,卫家坡又在北魏孝文帝陵墓附近,且是魏紫牡丹发祥地,卫氏族人便未加更正。后来,无论官场往来还是朝廷诰封等,便都用了“魏”字。
清光绪年间,卫家人曾决心恢复卫姓,但魏、卫仍混用。最初的魏氏祠堂建在路北,复卫之后,他们又在路南建了一座卫氏祠堂,南北两祠同时供奉,成为一种奇特的现象。
“身份证用魏,户口簿用卫,孩子们上学都不方便。”卫兆丰说,村里为此强烈要求复卫,20世纪末,村名终于确定为卫坡村,人们身份证上的“魏”也统一成了“卫”。不过,村边那座2006年立的河南省文物保护标志碑上,仍是“魏家坡古民居”。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