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吃喝玩乐 > >半是蔬菜半是粮—洛阳红薯遗事
半是蔬菜半是粮—洛阳红薯遗事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19 14:21:54 来源:洛阳市旅游局 点击次数:

  秋天印象 聂剑帆 画

  明朝末年,原产美洲的红薯,被当作蔬菜从南方引入洛阳,丰富了洛阳的蔬菜品种。洛阳人以红薯为食材,创造并制作了粉条蒸肉、松肉、假海参、炒扁垛、焦炸丸等地方名菜,丰富了洛阳的烹饪文化。

  漂洋过海入中原

  红薯,又称甘薯、白薯、番薯等,原产美洲,早期西方殖民者将它带到了非洲、南亚和东南亚地区。据清代施鸿保《闽杂记》记载,红薯在明朝万历年间从吕宋经由海路传入闽广,迅速引入浙冮、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可见,洛阳种植红薯,是从明末开始的。

  但是,明清时,洛阳人并不把红薯看作粮食,而是将其看作蔬菜。例如,乾隆《洛阳县志》把红薯列入蔬菜类,并说:“近种红薯亦佳。”这种看法极有道理,因为红薯叶是一种青菜,红薯块茎可以蒸来佐餐,并可加工成蔬菜。

  春季种红薯时,要先育苗。待苗长数寸后,移入大田。这种红薯,称为春红薯。待麦收后,剪春红薯的秧子,将它们扦插于麦茬田中。这种红薯,被称为秋红薯。春红薯在初秋即可收获,秋红薯在下霜以后收获。春红薯无法久贮,过去是为秋红薯育秧而种植的,面积较小。秋红薯可贮存越冬,要放到地窖里。

  假如将红薯作为主食,除蒸食外,还要将红薯制作成红薯干,这只能选春红薯,因为这时天气仍热,可以迅速晒干。切红薯干时,要用红薯刨子,最好刨得薄一些。假如遇到阴雨天,红薯干无法及时晒干,就会霉变,其味苦涩。

  红薯干可磨成面粉,做饼子、窝窝头、面条等,这都是经济困难时期农村人们的主食。红薯面粉不含面筋,要制作成面条需要加入小麦面或豆面。

  红薯地里大发现

  旧时,收获红薯,被称为出红薯。出过红薯后,拾红薯者一群群入田中挖取遗薯,俗成淘红薯。

  谁也没想到,淘红薯会带来一个考古大发现。

  1982年秋,在偃师枕头山七队红薯地内,有村民在淘红薯时,发现大片非常结实的夯土。文物部门闻讯后,立即调集力量前往调查,发现此地为小山丘,丘顶隆圆如盖,当地呼其为鳖盖地。它坐落于后杜楼村北1.5公里一座无名山丘的南坡。其东,隔小东沟、大东沟与杨岭坡、唐山相望;其西,隔下洞沟和 200余米高的无名山梁直对。由此地向南,地势逐级下降,并与低平、富庶的伊洛平原衔接,视野极为开阔。从堪舆学(风水学)的观点看,堪称风水宝地。结合古文献分析,此处应为大型晋代墓地。

  当年11月,在枕头山,考古人员共探出墓葬5座。其中,一号墓规模最大,墓道长46米、宽11米;墓室长4.5米、宽3.7米。在墓地周围,考古人员发现有残存的陵垣及建筑遗迹。鉴于过去荀岳墓志出土地点恰在该大墓墓道延长线的右侧,与墓志“陪附晋文帝陵道之左右”一语契合,证明此大墓为西晋文帝崇阳陵。其他4座墓,为规模很大的西晋贵族墓。这是西晋帝陵考古中的重大发现,这次发现很有偶然性。

(作者:郑贞富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