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吃喝玩乐 > >“河洛饮食文化溯源”之吃个巧果讨个巧
“河洛饮食文化溯源”之吃个巧果讨个巧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13 10:42:15 来源:洛阳市旅游局 点击次数:

  本周四是农历七月初七,七夕。

  传说,这一天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

  老洛阳人到了这一天夜晚,往往会坐在院中的葡萄架下看看星星,跟小孩子讲讲久远的传说。

  现在城里几乎看不见繁星满天的景象了,牛郎、织女的故事也不常被人提起。人们似乎更愿意在电影院、西餐厅里消磨七夕,以“中国情人节”的名义。

  古时候的人怎么过这个节呢?

  ▲▲吃“瓜花”,喝自酿酒

  据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好在农历七月初七吃汤饼。汤饼类似于现在的面片儿汤,热热乎乎,吃了可以发汗。曹魏、西晋、北魏的都城都是洛阳,也不知洛阳人好吃面的习俗是不是受到了吃汤饼习俗的影响。

  唐代人逢七夕会准备一些乞巧的美食——织女手巧,古时女子认为七夕拜拜织女,自己就能变得灵巧。

  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到了七夕,皇帝和贵妃会在宫里举办宴会,宫女们将“瓜花”、酒馔摆在庭院里向天乞巧,并捉了蜘蛛放在小盒子里,到清早打开盒子,看蛛网是稀是密,以此判断讨到多少巧。

  “瓜花”,到了后世也称“花瓜”,就是皮上雕刻有珍禽奇花的瓜果。

  另外,《云仙杂记》中说,东都洛阳城里的许多人家,到七夕还要喝自酿酒。

  ▲▲买我巧果,赠你“门神”

  北宋时期,东京汴梁(今开封)、西京洛阳的集市上有卖应景的七夕美食,以“巧果”和“花瓜”最常见。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笑靥儿”“果食”等,是用油、面、糖、蜜做成的面点,精致多变、花样出奇,含乞巧之意。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这种面点在汴梁等地卖得很火。买够一斤,店家会赠送一对穿着盔甲、形如门神的人偶,谓之“果实将军”。

  手巧的女子,用荷花、桃、鱼等形状的模子,做出面荷花、面桃、面鱼,用线穿起来,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让他们边玩边吃。

  ▲▲不求寿长愿情长

  除了吃乞巧食物,七夕还适合调制神仙药。

  古人曾收集七月初七的露水,搭配松柏等,调制神奇小药丸。据说服用这种药丸可延年益寿,服一丸可延长10年寿命,服两丸可延长20年寿命。

  我很怀疑这种神仙药的疗效。

  对牛郎、织女来说,最紧缺的不是长生不老,而是长厮守。若没了爱,失去了爱人的怀抱,活在永生的孤独里有什么趣味?

(作者:张丽娜 责任编辑:曾玉梅)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