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旅游 >> 文化中原 >> 中原群英 >> 正文
开国大典上的礼炮指挥官-许欣之
http://www.hnta.cn 2009-3-4 来源:大河报  点击:

许欣之 亲临 1949年开国大典 鸣放礼炮的负责人 郑州

92岁高龄的许欣之老人对60年前的峥嵘岁月仍然记得很清楚  许俊文图

  “千里无云澄碧空,天安门上锦灯红。广场万众喧旗海,大道三军走巨龙。竿顶赤旌升冉冉,阵前礼炮响隆隆。一声中国今兴起,顿使元元泪满胸。”这是一位亲临1949年开国大典的老人当时写下的一首诗,他不仅是中国第一个礼炮队的组建者,还是当年开国大典上鸣放礼炮的负责人。
  这位老人叫许欣之,今年已经92岁,离休后现住解放军某部郑州干休所。在建国60年大庆来临之前,老人的儿子许璨希望父亲把当年激动人心的一刻与大家分享。
  幸运:组建开国大典礼炮队
  昨天上午,记者在解放军某部郑州干休所里见到了许欣之老人,这位穿着军装的老人精神矍铄,根本看不出来已是92岁高龄了。
  提起在开国大典上鸣放礼炮,许老告诉记者,1949年北京和平解放后,3月份他被调到华北军区特种兵司令部当作战科长。7月中旬,华北军区特种兵部队司令员高存信向他下达了一个任务,那就是临时组建一支礼炮队,在10月1日开国大典上鸣放礼炮。
  “那时候,真是既高兴又紧张,这炮兵在打仗时一点问题都没有,可以做到指哪儿打哪儿。这礼炮可从来没放过。”许老回忆说,因为上级要求54门礼炮一齐鸣放28响,必须在2分05秒内与奏国歌、升国旗同起同落,而且这54门礼炮要齐发28响,必须同时打出一个声音,完全同步,每一响的间隔时间是4秒多。
  “54和28都是有寓意的。”许老说,这54门礼炮象征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54个方面的人士,28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的28年。
  许老说,当时接到命令后他就带着副科长韩怀志和作战参谋沙复新一起在各个部队选拔炮手和炮长。一门炮要3个人负责,因为意义特殊,炮长是营连干部,炮手是班排干部,只有在战斗中立过战功的英雄们有可能被选上,选出的火炮也是在战争中的功勋炮,“许多炮兵都想被选上啊”。
  训练:54门礼炮齐发28响
  许老说,炮手选齐后,他们就集中到北京先农坛体育场内开始每天的训练,刚开始训练时很吃力,很辛苦。因为炮手们要在不到5秒的时间内完成取弹、装填、发射、退壳这四个动作才能完成一次发射,动作虽然简单,但要迅速、一致,比如装填的时候,要左手在前右手在后把炮弹推进炮膛,而且要单腿下跪。动作协调一致的要求非常严格,如果一个动作不到位,就有可能造成时间上的偏差。“7月的北京特别热,炮手们一天要训练8个小时,个个都是汗流浃背。虽然每天枯燥地重复着上万次千篇一律的动作,但每个炮手都很开心,因为这实在是一个光荣且幸运的事情。”许老说,在不到5秒内重复一套动作,不少人手磨破了,胳膊也肿了,手套不知道磨烂了多少双。
  

作者:徐曼丽 实习生 徐爽
(责任编辑:韶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