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旅游 >> 文化中原 >> 中原瑰宝 >> 正文
煌煌医圣祠的千年兴衰
http://www.hnta.cn 2010-3-3 来源:南阳新闻网 点击:


  南阳医圣祠历史久远,民间传说在此地发现碑碣,立于晋;而有史可考的是《医圣张仲景祠墓志》的记载:“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36年)……”距今也有400多年历史。“药王之庙遍寰宇,医圣之祠惟南阳有焉”。医圣祠的诞生相传源于一个儒生的怪梦。明崇祯元年戊辰(1628年),兰阳廪生冯应鳌病染风寒,几乎不治。一日午夜,有一黄衣金冠神人,以手抚其全身,其“百节俱活”。他问:“生我者为谁?”神人自称南阳张仲景,墓冢在“南阳府东四里许”,“岁久湮没,荡为平地”,要求冯应鳌为自己重起墓冢。冯应鳌病愈后不远千里赶赴南阳,在神人所说的地点见到一座庙宇,庙内十大名医像中有衣冠须眉如梦中见者,拭去尘灰一看果然是张仲景,但因在庙后求先生墓而不可得。4年后,园丁凿地掘井,获高二尺余一碑碣,上写“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墓”(据推测,墓碑立于晋咸和五年也就是公元330年,距医圣卒年111年)。还发现碑碣下有石洞,因害怕将其封住。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南阳府丞张三异募捐建造医圣祠,规模平列于周昭天、汉王侯等王公侯位,享有同祀。当时,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叶县训导的冯应鳌再次来宛,立石记述访墓始末,并重刻灵应碑。

  自此以后,医圣祠日益得到重视,“医圣”和它彰示的文化进一步得到发扬光大。至康熙年间,医圣祠祠田达六百亩,建筑精雅,犹如洞府,甚为美观。并且藏医籍极富,亦是医家聚会、阅读、研究之地。道光九年,中医皇甫良、王德涟等,组成医林会馆,对医圣祠祠地进行整顿管理。医圣祠在岁月的河流行进时也屡屡遭到破坏,清咸丰以后,屡遭兵燹歉岁,祠宇逐渐荒凉,建筑破败不堪。光绪九年,医林会馆首事曹鸿恩、陆逢春等,发起捐款,赎地重修,医圣祠赖以保存,并增建亭台,规模庄严宏丽,遂成为南阳名胜之地。

  据清末曹德宇编绘的《医圣祠图志》记载,整个祠宇包括正偏两院。正院建筑有山门、中殿、正殿等,正殿塑有仲景坐像,及历代名医像,为供人膜拜之地。偏院建筑则极为曲折,幽雅清丽,俨然洞府。由中院向西,过月门一道,“为梅花亭”及“医圣井”,井傍植三春古柳一株,径越两围,柳丝倒垂,绿荫蔽日。由井折向北,而为“荷花池”,白莲千茎,翠盖盈池,中建“湖心亭”,与“医圣桥”相接,而登“小蓬莱”,叠石为山,上筑“灵枢阁”。过“碑楼”达“桂花轩”,由“桂花轩”穿角门东向,为“素问亭”及“内经楼”……

  张仲景博物馆副馆长张胜忠介绍,民国初年,医圣祠祀田被没收为教育基金,祀事日废。后来,军阀石友三驻军南阳,拆医林会馆,又将医圣祠辟为菜地,医圣祠“祀田没收,经理无人,日就废弛,亭台拆毁,花木砍伐”,“名胜古迹,荡然无存”。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非常重视历史文物保护工作,上世纪50年代曾两度修葺医圣祠墓,但医圣祠在十年浩劫中也未能幸免遭受严重破坏。1982年,国家拨出专款修复医圣祠,从中央到地方,都对医圣祠的建设予以高度重视,国内外中医界仁人志士极其关注医圣祠的修复与发展。修葺后的医圣祠主要景观建筑为仲景墓、拜殿、大殿、中西偏殿、大门、汉阕、东西长廊、山门、秋风亭、医圣井、仁济桥、后苑等景观20余处。1988年,“张仲景墓及祠”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南阳市人民政府举办张仲景医药节,并延续至今。2005年,医圣祠四合院古建筑主体修缮工程完成。2008年,医圣祠列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作者:未知
(责任编辑:韶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