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白玉杯:折射曹魏光芒
http://www.hnta.cn 2009-10-14 来源:洛阳日报 点击:次
它,通体温润洁白,曲线流畅优美,极素朴又极优雅。这就是出土于曹魏墓葬的国宝——白玉杯。
1956年7月,洛阳矿山机器厂建设项目基建时,考古专家发掘了一座古墓。墓已被盗过,但幸运的是,墓前室角落里的白玉杯却保留了下来。
用水洗一下,这只玉杯立即通体光亮,令人吃惊的是,虽经过千年毫无残缺。
白玉杯现为洛阳博物馆收藏,杯高11.8厘米、口径5.2厘米、底径4厘米。玉杯呈圆筒形,直口,深直腹。白玉杯系新疆和阗白玉加工而成,杯身抛光极好,无任何纹饰。尽管如此素朴,但是放在岁月痕迹浓厚的文物中,它显得那么卓尔不群。
与白玉杯一同出土的还有铁帏帐构,其中一件帐构上刻有铭文,专家据此确认,古墓为三国魏王曹芳正始八年(公元247年)的墓葬,这也是洛阳目前所见的唯一有确切纪年的曹魏时期墓葬。
汉代厚葬之风盛行,曹操和曹丕父子发起和倡导薄葬。曹操是中国古帝王中“禁厚葬”的第一人,早在曹魏建国之前,他就下令禁止厚葬,并禁止立碑,死前他还遗令埋葬时要“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
曹操改革汉朝厚葬礼制,一个原因是经过汉末大动乱及群雄混战,社会经济凋敝,统治集团无力花费巨资经营丧事;另一个原因是,墓里放的财宝越多,越容易遭盗,还不如什么都不放。
皇帝大力推广,达官显贵自然唯马首是瞻,多行薄葬。东汉时皇帝和皇室勋贵享用的 “金缕玉衣”彻底消失了,地面上的石碑、神道石刻及石祠等也都消失。禁止坟上立碑立祠,无祠无碑,后人怎么祭奠?后来出现了在墓室前堂设帐放脯酒致奠的习俗,墓室发现的铁帏帐构就是当年的遗存和物证。
玉杯上没有任何花纹与雕刻,符合当时崇尚朴素自然的社会风气。曹魏时期的玉杯,目前全国仅此一件。
作者:孙利华 实习生 王子君 通讯员 张玉芳
(责任编辑:韶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 巩义清代建筑群:曾驻扎“捻军” 2009-10-14 10:36:45
- 洛阳神笔王铎故居 2009-10-13 15:33:34
- 香飘千年的开封菊花 2009-10-9 10:36:09
- 新密县衙:千年县衙创中国县衙之最 2009-9-30 10:32:56
- 小浪底:九曲黄河第一坝 2009-9-18 9:13:58
- ·[交通]7条隧道贯穿中州大道 为老城与新区“解
- ·[交通]BRT车道多处受损太颠簸 整修还靠“打补
- ·[交通]十几对列车晚点 铁路局微博公布消息并致
- ·[天气]本周雷阵雨与高温并存 局部将有高温闷热
- ·[天气]今明河南省十市有暴雨 未来三天依然阴雨
- ·[交通]中州大道综合整治工程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