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街位于河南西南部,伏牛山东麓,西依大山东临平原,现在隶属河南平顶山市宝丰县杨庄镇,离城7.5公里。这里原名马渡店,后又称过马渡街,历史上也是一个“商贾云集,物产集散”的繁盛之地。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河南各地以及安徽、河北、山东、湖北、陕西、四川等省成百上千的民间曲艺艺人负鼓携琴,汇聚马街村北应河岸边,说书会友,弹唱献艺。会上曲艺种类繁多,曲目丰富多彩,有河南坠子、湖北渔鼓、四川清音、山东琴书、凤阳花鼓、上海平话、徐州琴书、三弦书、大鼓书、评书、乱弹、道情等,应有尽有,规模壮观,形成全国民间艺术的奇伟景观。这就是绵延600多年而不衰、被称为中国文化史上一大奇观的“马街书会”。
马街书会又称“十三马街书会”,是全国曲艺行当的交易盛会。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到十五为书会的会期,十三为书会正日。马街书会和山东惠民的胡集书会并列为我国北方的两大书会。作为具有鲜明特点的民间曲艺交流交易场所和文化空间,马街书会的突出特点在于:1、规模大,居全国之冠;2、历史久,源远流长;3、说书“写书”(与艺人约定说书合同),形式独特;4、内涵丰富,影响力大;5、以书会友,艺乡情深。由于马街书会具有独特的民间艺术表演魅力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它被誉为“中国十大民俗”之一,宝丰县也因此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曲艺之乡”和“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十三马街书会”历史悠久。据马街广严寺及火神庙碑记载,这个古刹大会起于元代,盛于明、清。马街书会源远流长,不过论起它的起因则众说不一。
一说是春秋时,应国大夫张舒喜欢弹唱,技艺超群。晚年定居马街,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张公在一年的正月十三离世,友人为纪念他,便于每年的这天聚集马街,以曲怀友,就这样延续了下来。
一说是东汉前,王莽撵刘秀至马街村东的应河岸边,是日正月十三,正在火神庙祭祀的乡民艺人纷纷相助汉军竞渡,阻击莽军追兵。刘秀当了皇帝后,降旨免去马街一带三年皇粮,钦赐“三皇社”御牌一面,后来这里的人便以救驾之日为会期,年年起会,感谢皇恩。至今当地仍有“光武封、书会兴”的说法。
一说是宋代末,马街有一位在南阳府当录事的朱秀才,常爱写些曲艺段子给人们演唱,结交了很多朋友。后来他告老还乡,在一年的正月病逝,各路艺人于十三这天赶到马街,摆起书摊,弹唱他写的唱段以示纪念,久而久之形成了今天的书会。
还有一说是早年马街有一位叫马德平的老艺人,桃李满天下,每年正月十三,弟子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为其献艺祝寿。这样年复一年,渐渐成了传统。
尽管书会起因众说不一,但艺人们代代相传,来马街说书的确实越来越多,而且自元以来竟无间断。
马街广严寺及火神庙的碑文有记:元朝延佑年间,马街书会初具规模,每年约有千名艺人前来说书,清代同治年间尤为兴盛。曾在南阳府做过儒学教谕、告老回乡当上书会会首的文人司士选,在同治二年(1863年)算过一次到会的说书艺人人数。他让这一年赶会的艺人到火神庙里进香钱,香案前放一口大斗,每人只许进一文,下来一数两串七。也就是说,那年到会的艺人有27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