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服务 >> 分类宝典 >> 县区 >> 正文
游在襄城——明清古街
http://www.hnta.cn 2018/4/17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
    明清古街是襄城千年古县的历史见证,曾是“南通荆襄、北达京洛”的千年古驿道,如今旧貌换新颜、重铸新辉煌,汝水红城,千年“再现”。 

    南北大街是襄城古城的中轴线,南起南城门,北达北寨门。包含南大街、北大街和北关街,全长五里多,也就是老襄城人常说的“五里长街”。
    襄城,春秋时名“氾城”。公元前540年,楚灵王于氾之西北隅筑新城,因周襄王曾避难于此,故易名“襄城”,规模狭隘。
    历史上,曾多次对其进行过扩修。清顺治六年(1649年),总镇高第驻节襄城,偕知县佟昌年重修。当时,城内有大小街道35 条,东西大街和东西拐街如两条平行线分别与南北大街、北关北街相交,形成了大、小两个十字街。主要街道以红石铺砌。清光绪年间曾事翻 修。
    据民国二十五年《重修襄城县志》载:襄距首山、令武皆仅数里,取石极易。历来城内街衢,均以红石砌成,坚固便利。历经失修,凸凹崎岖,有碍交通。民国三年,知事王金相,乃以华洋义赈会所拨荒灾赈款,雇民修理南北大街、南北关及署前街,一律平坦,行旅便之。至民国二十三年,又多倾侧,县长夏秋阳议组建设委员会,逐段重建。及各辟巷土路,中间培高,两旁设沟。旧观恢复,民行便利焉。 

    新中国成立后,县城街道多次铺修,改良路质。1958年,拆除南北大街红石路面,筑为礓石路基。
    1966年后,南北大街、东西大街、东西拐街和石羊、生产、利民、市场前等街相继铺修柏油路面。
    明清古街修复改造伊始,我们就坚持规划引领,聘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规划设计院,高起点编制了古城发展与保护规划和明清古街修建性详细规划。
    该项目北起无梁殿,南至北汝河渡口,全长1806米,计划总投资18亿元,修缮改造沿街房屋927间,配套改造建设城门广场、沿街牌坊、精品院落、红石道路、城墙遗址公园、戏楼、游客服务中心、南城门、瓮城及北汝河渡口等设施。同时,逐步推进文庙、古城墙等区域开发和水系建设。

    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襄城县一张独特的历史文化“名片”,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繁荣发展,补足现代服务业发展短板,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新活力。
    襄城县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名人辈出,为保护文化根脉,留住历史回忆,正在对老城老街的廉洁文化、红色文化、国学文化、民俗文化、院落文化、烟草文化进行全面挖掘收集、系统整理,举办了红石文化征文、雕刻和征集大赛及红石文化节,并将陈谢兵团指挥部旧址(梅家大院)、烟草农耕博物馆、明清廉吏博物馆、姚家花园等植入到这条老街,充分展示有美景、有故事、有印象的魅力襄城。

作者:
(责任编辑:舒湘苑)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评论表单加载中...
    正在加载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