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城县古城墙位于县城西南侧,南临北汝水,北依陕宛古道,是古代连接荆楚与陕洛的重要关隘,现存城墙多为明代重修,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襄城县文献录》记载:26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襄城为郑国封地,名汜。公元636年,东周的第六位太子周襄王避其弟太叔带攻占京都(今洛阳市)之难逃奔郑国,居住于汜。周襄王离开95年后,楚灵王始在汜之西北一里筑新城。因周襄王曾居于汜,故命名其城襄城。
襄城县古城墙历经汉、魏、晋修筑,隋唐后扩建成今天的规模,不过都是土筑而成、。现存城墙位于县城西南侧,长2297米,高6米,基部厚9米,上部厚6米,多为明代重修。城墙外部根基用长条形红石垒砌,整个城墙用木竹龙骨黄土夯制而成,城墙里面部分地段用白灰青砖覆面砌筑,但大部分用黄土夯打而成。
古城墙在明代进行较大规模的修建有三次:第一次是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主簿樊叙重修,城墙成为周长六里八十九步、高两丈的方城。城墙东西南北各设一门,因学宫在城墙西南,特建奎门,较小,通汝河水道,以纳秀气。东西南北城门各覆一层,城门上分别悬有匾额:东门为“风传东鲁”, 南门为“汝水通津、襟山带河”, 西门为“眺嵩,西枪陕川”,北门为“展望亲阙”, 奎门为“聚奎楼”。第二次是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知县李光先以砖筑南、西、北三面城墙,以防水患。城外有壕沟与汝水相通,水深流急,形成又一防御屏障。第三次是万历三十年诸允修在县城四门增修瓮城。崇祯年间李自成毁城,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建,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重修,从而形成了今天的城墙。从民国到新中国未进行科学文物保护这段时间内(1912年—1980年年初),随着城镇的无规划改造和十年“文革”,城墙南、东、北段先后被毁,目前保留县城西至北一段城墙和瓮城。
西城门为砖砌成,城头高12米,门高6.5米,宽5米,上部为砖券拱形。城门外增设瓮城,瓮城呈半圆形,长96米。瓮城设一城门,其主要作用有二:一是迷惑敌人,诱敌深入,待敌人进入瓮城,关闭城门,从而一举歼灭; 二是因文庙在县城墙西南,在此建一门直通汝河水道,既方便取水,又可聚纳秀气。瓮城的城门不是朝向南方,而是朝向西南方的,据说是古人按堪舆学设计理念,特意这样建造的。汝河在西边由北往南然后绕了一个大弯后自西南方迎面而来,这在过去是遵循古人迷信的“得水之地为上等,藏风之地为次等”学说的,应是大吉的象征,所以建瓮城的人便将瓮城城门设计成朝西南的方向,意在为民造福。经专家考证,襄城县古城墙保存较为完好,其瓮城完好程度在全国极为少见,文物价值很高,现正申报国家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鄢陵腊梅花期明显延长 2013-2-21 8:41:30
- 襄城县旅游局举办服务礼仪培训班 2012-7-12 10:37:58
- 许昌市襄城县旅游局积极投身服务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2012-5-29 15:44:02
- 许昌市襄城县蔡冯村首届早桃采摘节开幕 2012-5-29 15:37:10
- 2012年襄城桃花节开幕 2012-4-5 17:11:04
- ·[交通]7条隧道贯穿中州大道 为老城与新区“解
- ·[交通]BRT车道多处受损太颠簸 整修还靠“打补
- ·[交通]十几对列车晚点 铁路局微博公布消息并致
- ·[天气]本周雷阵雨与高温并存 局部将有高温闷热
- ·[天气]今明河南省十市有暴雨 未来三天依然阴雨
- ·[交通]中州大道综合整治工程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