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服务 >> 分类宝典 >> 县区 >> 正文
巩义:发扬诗圣精神 推动旅游发展
http://www.hnta.cn 2012-12-20 来源:河南旅游资讯网 点击:
 
    然而好景不长,公元765年4月,严武去世。失去依靠的杜甫生活再次陷入困境,他不得不携全家人离开草堂,开始了新的漂泊生活。杜甫乘船东下,经嘉州(乐山市)、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九月抵云安(云阳县),第二年到达夔州,此时的杜甫贫已是病交加。在夔州待了两年之后,因生活所迫,杜甫又开始漂泊荆楚,然而此时的生活仍然是举步维艰,甚至到了“卖药于市”的地步,无限凄凉。公元770年秋天,杜甫卒于湘江舟中。一代诗圣,就这样走完了他的一生。
    综观杜甫一生,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既有顽皮伶俐的少年时代,也有裘马清狂的青年时代,有倍尝辛酸的壮年时代,更有漂泊无依的老年时代。也许,正是这些复杂的人生阅历宽广了杜甫的视域;也许,正是生活与心灵的双重磨难历练了他的心智;也许,正是人民的深重苦难擦亮了他的眼睛。他一生与诗作伴,既咏物抒情,又为仁人志士立言、代百姓倾诉苦难心声,写下了众多不朽诗篇。
    三、杜甫的诗歌成就
    杜甫是伟大的写实主义诗人,一生创作诗歌3000多首,流传于后世的有1400多首。杜甫诗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他的作品既大气磅礴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和社会面貌,同时也以大量的抒情诗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深沉执著、百折不回的积极入世的老儒形象。杜甫诗歌因其在中国传统诗坛上的突出地位,被称为“诗史”,杜甫本人也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从小就表现出较高的文学才华,七岁即作咏凤诗,十四五岁便在诗坛斩露头角。十年求仕的坎坷经历及安史之乱中的苦难遭遇以及漂泊西南及湖湘的辛酸经历都为杜甫诗歌的创作积累了良好的素材。
    现实主义诗歌是杜甫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繁盛转向衰微的年代,社会由富庶转向贫弱、国家由安定走向动乱、人民由幸福走向灾难都给杜甫的诗歌创作提供了现实主义素材。《三吏》与《三别》便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在诗歌中,杜甫一方面控诉了战争与动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对朝廷穷兵黩武的抗议,另一方面也对人民所受的苦难给予了深深的同情与安慰。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诗人的形象也由此真正树立起来,这些表达人民疾苦的现实主义诗歌也成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
    咏物抒情诗也是杜甫诗歌中颇具特色的一部分,杜甫在写景诗中善于摹写,体物工细,抒情诗中情感描述细腻悠长,代表作如《春夜喜雨》、《旅夜抒怀》、《月夜》等。
    杜甫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承前启后,达到了中国诗歌的巅峰,影响深刻而广远。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他倾全部爱心以对的人民,将“诗圣”的桂冠奉献给他。然而,杜甫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诗歌领域和文学范围,而是广泛地进入中华民族文化形态的各个领域,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也正因为如此,历朝历代、国内国外赏杜诗学杜诗之风盛行,如今,亦有众多的杜甫诗歌相关研究团体争相研究杜诗,学习杜甫的人文情怀。
青年时期的壮游经历使杜甫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晚年的漂泊生活更是为其人生历程平添了几笔辛酸,然而,虽几经漂泊,杜甫始终难舍家乡情。“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无论身在何方,杜甫始终遥望生他养他的这片热土——巩义南瑶湾。
    杜甫故里作为文化观光型旅游景区的精品典范,景区内优雅的自然景观、别致的仿唐建筑必将给广大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成为吸引广大游客驻足深思的主要原因。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由一己苦难联想到天下困苦大众,推己及人,这是何等的大爱精神!“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风化雨,默默无闻,这是何等的奉献精神!忧黎元一生叹息肠内热,为民生千年终赋和谐曲。一代诗圣,以笔怍刃,以诗为径,向我们彰显了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伟大的爱国情操。杜甫故里作为一文化观光型旅游景区,必将对推动巩义市文化旅游事业发展、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做出重大贡献。
作者:赵慧敏 周戈
(责任编辑:刘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