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服务 >> 分类宝典 >> 景区 >> 正文
“九九”登高紫云山
http://www.hnta.cn 2016/10/10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每当读到唐代诗人王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我金秋登高的心弦就会被强烈地拨动起来,野外觅秋的愿望便难以自持。 

    今年农历九月九日,这个多年的意愿终于得以实现。

    这天是我国传统节日九九重阳节,也是紫云山最著名、最具特色的登高古会。当天,风和日丽,温暖如春,是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的绝好时机。市区的朋友慕名前来,约我一道去登紫云山。

    上午9点,我们在襄县城聚齐,满怀着期待的心情向紫云山进发。

    路上,朋友要我介绍紫云山九九登高古会的来历。我了解不多,只能向他们简单说明。我说,紫云山登高古会始于东汉,盛于明朝。因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曾在紫云山躲过王莽的追击,加上跟随他打天下的云台二十八将中的四将出自襄城,东汉建立后,紫云山登高会便备受推崇。明朝中期,邑人户部尚书李敏在紫云山创建紫云书院,慕名前来读书观光者众多,紫云山登高会也逐渐形成了九九登高拜尚书的习俗。每逢古会,成千上万的人相聚在奇秀幽古的紫云山,登高望远,把酒临风,插茱萸,赏山菊,热闹非凡,成为中原的一大名胜。 

    朋友听后,兴趣倍增,催促同伴快行。半小时后便到了紫云山门。

    站在山门前,向南望去,“真美呀!”朋友不禁喊道。还没有开始上山,眼前的美景已使我们赏心悦目、陶然欲醉了。紫云山巍峨的山峰掩映在树木花草之中,虽已入秋,但花香四溢,鸟语飘扬。漫山遍野的槲树,叶子正在变红,构成了一幅唯美的图画,使人心旷神怡。

    稍作休息,我们自山门沿小溪上行。紫云山正在进行大规模升级改造,即将完工,巧夺天工的人造景观和紫云山完美结合,创设出了“此景只在天上有”的美丽画卷。山中,游人如织,因为农历九月九日也是老人节的缘故,所以游览者以老年人居多。随众人步行一里左右,有一座小石桥,桥的北面,有两大片苍翠的修竹,穿过修竹掩映的狭道,古木包围着的,便是紫云书院了。 

    走进紫云书院,我和朋友立刻被她的文化气氛深深感染。远远地,仿佛有朗朗的读书声传来。片刻,读书声消失了,只留下鸟语流泉和鸣。此时,古朴的书院,美丽的秋色,文化与自然,人文与山景,紧密相连,互为依存,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庄重的人文氛围。

    参观完书院,我们向南来到山峰脚下。抬头望去,紫云山虽没有直插云天的雄伟壮观,没有怪石嶙峋的奇特美丽,却有着茂盛青葱的树木藤萝,幽静深邃的神秘气氛。漫山遍野的槲树将浓浓的清香慢慢地散开,大片大片的修竹托一方高远与清静在心,汩汩流淌的清泉荡漾着跳动的音符,百灵鸟的歌声唱出了最自然和谐的音乐。此时正值秋天,槲叶红了,漫山红遍,层林尽染,如火如荼,一幅“霜叶红于二月花”的醉人图画,难怪古有“紫云红叶红胜火,赏秋不必到香山”之说。

    正式登山了,我和朋友拾阶而上,向山顶进发。开始时,我们欢腾跳跃,健步如飞,但没过多久便气喘吁吁了。好在紫云山不高,上山的路砌有石阶,石阶旁虽有些草刺碎石,但没有大碍,使登山容易了许多。在遇到少有的荆榛封道,峭石横亘时,我们便拽着身边的小树、藤萝缓缓攀行,坚持登攀。

    终于登上了山顶,我们顾不得擦拭涔涔下滴的汗水,便急忙觅花赏菊,把酒临风了。山顶平旷广大,树木花草森然。此时正值山菊花盛开,金灿灿随处可见。花香弥漫,鸟语如歌,疏林如画,令人畅快惬意。

    站在山顶,向山下俯瞰,美景尽收眼底:座座村庄鳞次栉比,片片河湖星罗棋布。抬头眺望远处,群山含黛,雾霭缭绕,长河似缎,蜿蜒远飘,眼前美景就像天造地设的一轴优美画卷。我想,即使画家有巧夺天工的神笔,也难有此生动逼真的妙作,难怪历代文人墨客登山览胜都会有吟诗著文的激情!忽然,阵阵清风吹来,我们急忙闭上眼睛,张开双臂,觉得自己飞了起来……
    “无限风光在险峰”,朋友感慨万千。他们说,登山的过程是艰苦的,但没有艰苦的攀登,何来一览无余的美景,何来这赏心悦目的新鲜体验! 

    对朋友的感受,我表示赞同。我对他们说,其实,重阳节登紫云山,其意义远非这些。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望远,不但可以达到锻炼身体、锤炼心智的目的,而且使人们远离了城市的喧嚣,融入了纯美的大自然。进入森林,跋山涉水,静思养神,沐浴着大自然的精神,使人豪情顿生,心灵得到了净化,思想得到了升华,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听了我的话,朋友欣然。

作者:襄城县旅游局
(责任编辑:张树坤)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评论表单加载中...
    正在加载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