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许由寨
许由寨位于鄢陵县陈化店镇许由寨村。许由是上古时期的高士,尧帝时的一位贤士,被后人称之为隐士之祖。他“斜膳不食,斜席不坐”,部落强大,贤名远播,淡泊名利,曾拒九州之长和帝位而不受。他率领部落隐居在许昌这块土地上,架木结草为庐,开始了刀耕火种的生活,遂成了这一地域的主人,从而点燃起这里的文明之火。许由是许昌这块富饶沃土的开拓者,是许地文明的播种人,是许昌冠“许”之称的本源,是天下许姓的始祖。人们把许由氏族开拓的土地称为“许田”;把许由氏族活动的地域叫“许地”,许由氏族生活的地方叫“许由寨”,许由死后也就安葬在这里。许由牧耕于“许”的古老故事,在民众中世代相传。古时候曾有先贤圣哲有感而发:“追名逐利心烦事,多少英雄有谁知。世事烟云匆匆过,高士许由使人思”。现在这里是世界许姓祭拜祖先的圣地,主要景观有许由的墓园和上古时代遗留下来的许氏活动遗址。寨地处于高岗上,面积约10万平方米,有许由寨墙半周(约35米)及许由墓。其中许由墓为圆形墓冢,冢高2.5米,冢前有墓碑,记载了许由的生平及许姓的变迁。
2.禹王锁蛟井
禹王锁蛟井位于禹州市城内古钧台南街中段东侧。禹王锁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歌颂治水英雄的传说故事。相传在四千多年前的帝尧之时,洪水泛滥,山岭被围,毁灭了无数美丽富饶的田园农舍。帝尧让鲸之子禹接继父业治理洪水。大禹历经13年,观察各地水情,顶风冒雨,日夜不懈,亲自持木耜和人民一起与洪水搏斗。相传洪水泛滥是蛟作怪,禹决心除掉这个凶猛的水兽。他到处寻找蛟的踪迹,得知蛟藏于水中,出现于夏秋之交。大禹历尽艰辛,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降服了蛟,将蛟锁在都城阳翟(今禹州)的深井中,使它永远不得残害人民。最后疏通了五湖三江,导洪水入江海,平息了水患,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后人为纪念大禹治水的显赫功绩,在阳翟(禹州)城内修建了禹王锁蛟井。锁蛟井的上部建有亭谢式建筑,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亭壁上绘有10余幅画图,歌颂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和神话故事。亭内有一井 ,井深莫测。井口石柱上系有千钧锁链,下垂井内。就是用这一铁链锁住了凶猛的蛟。
3.张良洞
张良洞是纪念张良幼年读书的地方,位于禹州东关一华里处的颖河东岸。张良为“汉初三杰”之一,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智。张良幼时曾在这儿读书,因此禹州百姓在这里就崖建成三个洞殿,称为张良洞,又叫留侯洞,子房洞。全洞青砖拱券,深丈二,宽九尺,内塑张良金身一尊,香火颇盛,常年烟雾缭绕,为张良洞增添了几分神秘气氛。紧邻张良洞的是一条同样大小的砖券洞“訾仙洞”。据说武当派掌门马钰真人的师弟訾桓道长,因敬佩留侯张良,就隐居于此,为张良供奉烟火。后人有感于他佑护张良神位,学道修身矢志不移,就在他居住修炼的洞内为他塑像,把他尊称为“訾仙”,故而此洞被命名为“訾仙洞”。另外一条建筑格局与其他两洞相同的洞殿,是张良恩师黄石公的祭洞,人们称之为“黄石洞”,内有黄石公塑像一尊。以张良洞为首的这组古朴典雅的洞殿式建筑,完全沿河岸修建于崖壁之上,虽无雕梁画栋,飞檐斗拱,但与自然相融,古色古香,别有一番韵味。因此,留侯洞的景致自古以来就倍受人们的青睐,被列为旧禹州八景之首,名为“东里春游”。
4.甘罗古柏
甘罗古柏位于鄢陵县城北1公里处,是因战国时期少年天才、秦国上卿--甘罗长眠于此而得名。甘罗墓的周围栽植有12株古柏,经专家考证,其中的一棵为汉代载植,故称汉柏,并因纪念先秦上卿甘罗而又称为甘罗古柏,是许昌市重点文物保护对象。甘罗古柏历经千年沧桑和战火的摧残,仍苍翠壮观。它树下金蛙藏身,九龙盘根;树上五股同心,巨影婆娑,为古鄢陵八景之一。古柏也是鄢陵人爱护树木、养护树木传统民俗的真实写照,是鄢陵科学种植、崇尚生态的缩影之一。原墓前建有殿堂,堂前有卷棚,两侧各有庑房,正南有山门,山门有石刻楹联一幅,上联为:“许大功劳出童子;”下联是:“天生智慧岂因年。”如今甘罗墓园、祠堂已修葺一新。碑碣屹立在祠堂之前,特别是12棵历经千年而不倒的汉柏,郁郁葱葱,状如伞盖,枝繁叶茂,蔚为壮观。其中一棵,非四、五人不能合抱,它就象一位饱经风霜的历史老人,向人们述说着少年天才甘罗的聪慧和睿智。
5.三绝碑
“三绝碑”立于许昌市西南17公里繁城镇,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记述了220年汉献帝禅让、曹丕登基的全过程,由《受禅表碑》和《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组成,统称《受禅碑》,世称“三绝碑”。 “三绝碑”不仅因为它记载了公元220年冬汉魏交接的历史事实而名传遐迩,更因它精湛的书法艺术而饮誉海内外,吸引了历代的大书法家到此登临观摩。“三绝碑”的“三绝”,主要是指文表绝,书法绝,镌刻绝。它是唐朝刘禹锡在《玉堂嘉话》中对它的评价:“魏受禅碑,王朗文,梁鹄书,钟繇镌字,谓之‘三绝’。”王朗为大学问家,文帝时由御史大夫迁为司空,钟繇和梁鹄都是当时最著名的书法家。繁城“三绝碑”,从我国现存的金石史料看,它是我们民族最古老的“三绝碑”,是金石之王。“三绝碑”的书法特点:用笔刚健遒劲,结体端庄秀丽,章法严谨规矩,神韵朴茂,气势恢弘。起笔含千钧之力,行笔蕴豪迈纵逸之气,一点一画,外扬形质之美,内含筋骨之强。其整体布局,中规入矩,每字一格,不差分毫。横看竖看,率直自然,矜中见妍,法中呈辉。两碑的刻工、刀法圆润流畅,使原书作更见精绝。繁城“三绝碑”另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它突破了汉隶的常规,铸就了楷书的雏形。虽然区域划分以后,繁城划归漯河,但许昌是三国胜地,“三绝碑”是三国文化的重要部分,它永远都是许昌三国文化的一部分。
6.华佗墓园
东汉末年,曹操迎汉献帝都许,使许昌成为一代帝都,成了全国政治文化的中心,因此全国各行业顶尖级的人才都云集许昌,神医华佗就是其中之一。他死后就葬在了许昌。神医华佗的墓园,位于许昌西北15公里处的石梁河畔。墓东南有一哭佗村(现为泘沱村),相传华佗死后,其妻千里寻夫哭泣于此,故而得名。墓园占地360平方米,园内建筑简洁,苍松翠柏环植。华佗墓现高约5米,周围30余米,墓冢上砌有环墓一周的六角形花墙,墓前树立2米高的碑楼,楼碑花脊翘檐,顶部颇似门楼式样,青砖瓦制的脊兽伫立于上,古朴端庄,正中镶嵌楷书“神医华公之墓”,系清干隆十七年(1652)许州地方名医捐资兴建,碑楼还有华佗的生平事迹和后人敬仰之词。华佗为祖国的医学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世界麻醉术的发明者,人们怀念他、敬佩他的医术。华佗在许昌行医问药期间,留下了许多治病救人的佳话。他还在许昌创立了建安医学,编创了五禽戏,在许昌护城河引种了莲花,发现了珍珠泉水,这些至今还惠及着许昌百姓。每年到他墓地扫墓的人络绎不绝。这里是一处三国文化的胜地,但还有待于开发。
7.八龙冢
八龙冢位于许昌城北五华里处,是东汉郎陵侯荀淑的墓地。这里景色秀丽壮观,古柏苍劲挺拔,数里之外,举目可望。荀淑,字季和,颍川颍阴(河南许昌人),他是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况十一代世孙。年少时,品行高洁,学识渊博,乡里称其为“智人”。荀淑为官清正廉明,被百姓誉为“神君”。出任未久,便弃官还乡修身养性。建和三年(149)卒于故里许昌。荀淑有八个儿子:俭、靖、绲、焘、汪、爽、肃、旉。八子皆有名望,时人称为“八龙”。荀淑死后,葬于菜园地,八子各植一株柏树于墓顶。弟兄八人死后,相继葬于父亲墓旁,环绕成扇形,故荀淑墓俗称“八龙冢”。又因冢顶有八株挺拔苍柏,也叫“八柏冢”。荀淑的孙子荀彧为三国时曹操的重要谋士,曹操评价他有张良之才,还有荀淑的重孙荀攸,也是曹操的重要谋士。曹操曾称赞他说:“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后荀彧病死于南征途中,享年五十岁。据传荀彧客死异乡后,曹操感念他生前的功劳,把他移葬于八龙冢。
8.紫云书院
紫云书院是紫云山风景名胜区的主要景点,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她位于中心景区山脉之阳,人称“龙脉”的位置上,为典型的明代四合院建筑,门楼别致。墙垣高起的门楼上镶嵌着“紫云书院”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为明代成化皇帝亲笔所赐。紫云书院建于1468年,由当时的户部尚书李敏在任浙江按察使期间,母丧归乡守孝时所建。用于传授程朱理学,教书育人。1482年,李敏被诏入朝中任兵部侍郎,便请皇上为书院赐名,成化帝赐额:紫云书院。此后各地学子纷纷讨教于此,一时著称中州,影响全国,成为继宋四大书院之后又一知名大书院。书院内,保存有错落有致的殿堂,韵味十足的楹联,龙飞凤舞的碑刻,给人以强烈的文化氛围,古色古香,耐人寻味。左厢房崇德殿的墙壁上镶有我省唯一的一块明代钦差太监所题咏书院的诗,内容是:“紫云书屋构山隈,汩汩寒泉绕涧回,花放四时联锦障,晴峰高捧太阳开。”行文流畅,字体端庄秀丽,颇有大家之风。走出书院,门前是一览无余的翠竹。竹林和书院一样悠久,为书院师生所栽植。亭亭玉立的秀竹,随风婆娑,为书院增添了几分秀气和幽雅。
9.襄城毛主席视察纪念馆
襄城毛主席视察纪念馆是为了纪念1958年8月7日毛泽东主席来到襄城视察而建。这里有建于80年代的毛主席视察纪念坊,高大雄伟,古朴典雅。横额题字 “毛泽东主席视察襄城烟区纪念坊”是由原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德生同志题写的。纪念馆内有毛泽东主席视察时的汉白玉巨型雕像,高约五米,底座上刻有李德生同志的题字“毛泽东主席视察襄城纪念像”。馆名由原国家领导人耿飚题字。纪念馆内松柳成荫,绿草满地。一走进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毛主席当年对襄城的评价“你们这里成了烟叶王国了”的大型书法板面。纪念馆内展有许多珍贵的照片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其中最瞩目的要数毛主席等顶着烈日在田间小道上,看着一人多高的烟草长势正旺,感慨地说:“你们这里成了烟叶王国了!”另外还有毛主席在谷地的照片,毛主席看到齐腰深的谷子称赞这里庄稼长的好。这里还珍藏有毛主席当年使用过的用具。毛泽东的“你们这里成了烟叶王国了!”,从此成了襄城人的骄傲,也是许昌 “烟都”的自豪和骄傲。
10.杨水才纪念馆
杨水才纪念馆坐落在杨水才同志的家乡--许昌县桂村乡水道杨村。杨水才同志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全国先进典型、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优秀代表。他为了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忍着病痛,带领家乡人民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兴办学校,直至牺牲在工作岗位上,被毛泽东同志称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共产主义战士”。纪念馆里一幅幅图片、油画,一篇篇文字,陈列的小推车、铁镐、土制水平仪、嫁接剪刀等一件件杨水才同志生前使用过的劳动工具,真实生动地再现了杨水才同志光辉的一生。多少年来,这里都是党员和农村基层干部的红色教育基地。
- 许昌市春秋楼景区进行夏季消防演练及安全大排查 2016/8/3 11:17:54
- 美丽紫云----生态美景入画来 2016/7/13 15:38:10
- 鄢陵国家花木博览园 2016/7/12 16:15:39
- 禹州大宋官窑钧瓷开窑仪式观礼仪式成亮点 2016/6/20 11:23:10
- 襄城古名胜十景----南明紫翠 2016/6/20 11:21:40
- ·[交通]7条隧道贯穿中州大道 为老城与新区“解
- ·[交通]BRT车道多处受损太颠簸 整修还靠“打补
- ·[交通]十几对列车晚点 铁路局微博公布消息并致
- ·[天气]本周雷阵雨与高温并存 局部将有高温闷热
- ·[天气]今明河南省十市有暴雨 未来三天依然阴雨
- ·[交通]中州大道综合整治工程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