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重要活动 >> 正文
改革开放三十年 河南旅游起步腾飞
http://www.hnta.cn 2008-12-18 来源:原作大河报 河南旅游资讯网综合修改 点击:

    改革开放30年,旅游走近普通人。从1978年到2008年,记者选取不同时段作为节点,采访了六位“旅游人”在不同时代的旅游经历,以图窥斑知豹,描画旅游30年巨变之缩影——

  改革开放之初,很多中国人没有听说过“旅游”这个词。如今,曾经的“奢侈品”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人们在旅游中学会了休闲与放松。假期越来越多,中国人的脚步越走越远。人们的心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人们旅游是“开眼界”,每到一个景点便匆匆留影以“立此存照”,如今,旅游是休闲,是求异,是享受生活,是调节心情。


  1978年:河南全省有6家接待外宾的宾馆,共600张床位。

  1979年:河南省旅游局成立,全称河南省旅游事业管理局,与河南省革命委员会外事办公室合署办公。

  1981年:中国国际旅行社郑州分社建立对外联络机构,同国外及我国港澳地区的旅行社联系组团业务。

  1994年:6月,韩国南(金)氏家族寻亲团到汝南寻根谒祖,并坚定韩国南(金)氏祖籍确在汝南。

  1995年:6月,郑州至新加坡直航旅游包机首航成功。成立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

  1996年:出台《河南省旅游管理条例》。实行旅行社质量保证金制度。

  1999年:出台《河南省旅游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2000年:5月,结束同河南省外事办公室合署办公,河南省旅游局开始独立办公。

  2003年:4月,“中国北方旅游交易会”在郑州举行。10月,“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成功在我省召开。

  2005年:10月,我省首次召开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11月26日上午,首届“河南文化遗产日”活动在洛阳龙门石窟拉开帷幕。

  2006年:首届中国中部(河南)旅游交易会在郑州举行。7月,安阳殷墟成功“申遗”。

  2008年:4月,我省举办2008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暨中国(郑州)世界旅游城市市长论坛

      2008年:11月,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提出“旅游立省”发展战略

70年代使用过的长城外宾参观券


  【旅游30年之七十年代】

  从1978年部队转业至今,杨宝富的工作就没有离开过旅游。从以往神秘高贵、令人羡慕的外事接待,到如今作为省旅游局市场处调研员为大众出游提供服务,杨宝富的工作史就是旅游这30年的发展史。

  1985年,因公出差去美国——

  明晃晃的公路反光牌

  受访人:杨宝富

    年龄:56岁 

    当年职业:旅游局计调   

    旅游目的地:美国

    1978年,我从部队转业后,分配至与原河南省革命委员会外事办合署办公的河南省旅游局,分别在秘书处、企业管理处、宣传处等部门工作。

  那时候的计调和现在大不一样。外国旅游团来了,一律按外宾接待,对外事纪律要求得非常严格。每次接到来访计划,我要提前一个月或半个月做好书面计划,请打字员打好,形成红头文件,再骑着摩托车一家一家送到要去参观的单位。还要把每次外宾团的行程,用粉笔认真地写在一块两米长的黑板上,提醒自己注意细节。

  最引人羡慕的是,每当有外宾来,我们都能从单位领用一套礼服,反正不是黑就是灰的中山装,全是毛涤的,当时算是好料子了,冬天还有毛呢大衣。接待工作结束后,衣服再交回去。这些高档衣服自己根本买不起,也买不到。

  外宾来河南,行程由中方严格制定,林县红旗渠是必到的景区,这里体现的是林县人民开山修渠,与自然抗争的壮举。除了红旗渠,通常还有新乡的刘庄、河南博物馆、黄河展览馆、少林寺、龙门石窟,以及巩义的石窟寺、北宋皇陵,开封的铁塔、龙亭、相国寺。

  给外宾做翻译难度最大的是看演出。我省安排的演出一般是豫剧等戏曲节目,有时候是电影。为了让外宾了解剧情,要进行同声翻译。当时设备简单,我要提前赶到演出地点,给每一个座位备上插座,安上有线耳机。现场观看时,翻译手拿一个像收音机一样的发送器,做同声翻译。

  外宾很喜欢河南的艺术品,我记得有一幅汴绣的清明上河图,售价3万元外汇券,临摹的清明上河图手绘绢画要2000元外汇券。

  1985年9月,河南省旅游局派对外联络组在美国堪萨斯州哈钦森市举办河南旅游资源展览,这也是中国第一个旅游主管部门到美国举办旅游资源展览。我去了,这是我第一次坐飞机出国,在美国整整住了43天。印象最深的是美国高速公路上的反光标志牌,车灯一照,明晃晃一溜,心里惊叹人家真是高科技啊。去年,咱省的高速公路也全部安装了反光标志牌,哈哈,和美国的没啥两样了。



  【旅游30年之八十年代】

  上世纪80年代,虽然跳舞的兔子的职业是导游,却没有过真正意义上自己的旅游。一次终于成行的旅游经历还是沾了出公差的老公的光。

  1985年秋天,普陀山之行——

  难忘淳朴杨小虎

  受访人:跳舞的兔子(网名)

    年龄:43岁

  当年职业:导游

  旅游目的地:普陀山,杭州我当时是一家国营旅行社的导游,负责接待日本到我省的商务团队。那时,国内旅游市场还没有开发,虽说干的是导游,但主要是带日本游客到北京、上海、西安等一些城市转转,其他地方根本不去。公民旅游旅行社也不接待。

  1985年秋天,随同出差的老公去了普陀山,第一次看到大海,第一次坐船……这才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我们首先到了上海,从上海去普陀山,船在大海上航行,让我感觉特别兴奋,只是海水并不像想象的那样蓝,而是黄色的,所以,又多少有点失望。

  来到普陀山,天已经快黑了,人也不多,我和老公在寻找住的地方,碰到一个30岁左右的男子,他自称叫杨小虎,把我们领到了一个庙里住。庙是两层的,二楼就住我们两口,住宿费5块钱。



  第二天,我们就在岛上转,用自己带的135相机拍照。当时,上边有一条很小的街,街上有几家小饭馆、小商店,都是国营的,吃饭不算便宜,还要粮票,像黄花鱼两三块钱,而当时一个月的工资只有40多块钱。

  我们在沙滩边玩时,下起了小雨。幸亏我们带的有伞,就往住处赶。在路上碰到了杨小虎,他带着雨伞和两身衣服,他说怕我们没有带伞淋湿了衣服,在岛上找了我们很久,并催促让我们换上干衣服。他那没有一点商业意识的纯朴和善良,让我们很感动,现在想起来也特别感动。

  我们离开普陀山,前往宁波,乘坐的是一艘非常豪华的客船,跑得很快。那时的旅游除了吃住、交通,基本上不花什么钱,我们晚上住在防空洞改造的旅馆里。

  后来,又去了杭州,看了向往已久的西湖,又转了其他一些地方,就从杭州乘火车到上海,从上海返回郑州。

  这些年,我和老公每年都会抽出时间到外边旅游,也许是为了寻找当年普陀山之旅那份纯美的回忆,我们从不参加旅行社组织的团队,每到一个地方,也不喜欢到成熟的景区景点。

  如今,我们还时常会想起杨小虎,想起那座小庙。

90年代一名小游客在少林寺前留影

  【旅游30年之九十年代】

  能在上世纪90年代初出国旅游,那绝不是“一般人”。王文胜就得益于所从事的职业,他虽然不是最早走出国门的旅游人,仍然算是较早吃螃蟹的人。

  1994年,第一次出境游洋相出尽——

  刘姥姥进了大观园

  受访人:王文胜年龄:40岁

    职业:旅游从业者

    旅游目的地:泰新马、港澳1994年,我第一次出境,到港澳和泰新马转了一圈。

  第一次走出国门,眼睛都不够用了,新鲜、刺激,真是洋相百出,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当时的出境游,可以概括为八大特点:一是办因私护照难,二是出关难,三是换美金难,四看啥都稀奇,五是笑话多,六是购物狂,七是无投诉,八是公费多自费少。

  当时出境游必须随团进出。游客除了填写办理护照申请表,还得去单位盖章、提供旅行社发票、境外亲属在中国驻泰国使馆亲自填写的担保函(由旅行社代办)、出国游旅行社的委托函等才能办出护照。公安局外事部门还要派专人审核或亲自去游客单位调查,整个过程下来要1个月。

  拿到护照,游客出发之前还要先接受安全教育,之后打防疫针。当时河南人出境全部从深圳罗湖排队出关。当时香港还未回归,英国治下的香港入境事务处官员审核旅行团手续时间长,游客等得不耐烦了,干脆在出关的大厅里席地而坐,支起扑克牌摊打开牌了。

  出境需要换美元,当时外汇管制,每人兑换不得超过2000美元。游客要凭签过证的护照、户口本到中国银行去换,或者找有海外关系的朋友换高价。当时国内外的基础建设反差很大,游客一出境,基本都被震傻了,看啥都稀罕,到哪儿都拍照留念,一趟旅游下来,每人胶卷就要用掉十来卷,回来后冲洗照片就得花不少钱。

  因为不懂境外习俗,闹了很多笑话。比如在香港购物逛街累了,穿着西装的内地游客就席地坐在马路沿上,手里提着一大堆购物袋,吸着烟。人家把咱当风景看,咱自己还没感觉。吃自助餐一人端仨盘,光怕不够吃。在泰国表演场地抢前排座位,看完表演大家约定回国谁都不能说。

  还有,到了酒店不会开门,不会用电子钥匙牌,看电视不会选台或选错收费电视频道。坐飞机喜欢把航空公司的小餐具打包偷偷拿回家做纪念。我现在家里还有当时的刀叉,呵呵,当时谁也不笑话谁。

  那时候谁要是出境旅游就等于出境采购。没有信用卡,全是带现金,老婆把现金缝在内裤或皮带上,买东西的时候要当众解皮带松裤子掏钱,人家售货员就笑,说:美金还是热乎的呢,呵呵!

  那时候有能力出境旅游的游客大多是公务人员或第一批个体户私营企业老板。当时能出境旅游是很荣幸的事,游客根本不会有什么投诉。(图片由受访人提供,采访记者翻拍)




  【旅游30年之购物游】

  出境游越来越容易,报价越来越低。低门槛的出境游满足了人们渴望走出国门开眼界的愿望,但行程中的诸多陷阱也让游客不堪其烦。

  2005年,公民出境游迅猛发展--

  “低价团”实为“购物团”

  受访人:马先生年龄:40岁

    职业:公司职员

    旅游目的地:泰新马、港澳

  我第一次出境旅游是在2005年,这个时期旅行社打价格战特别厉害,价格被压得特别低。5000多元的价格,游遍港澳和泰新马,并且交通工具主要是飞机,于是我与妻子也报名参加了,结果这次出境旅游令我大跌眼镜,说旅游不如说去购物。

  购物活动从一踏上香港的土地便开始了。香港是购物的天堂,我们在香港总的逗留时间不过两天多时间,光购物店就进了7家,购物店的类型有服装、电器、珠宝玉石、手表奢侈品等,我们团有一位女士,香港还没有出,旅游的第一天,钱已经被掏去九成,不得不靠借钱度过剩余的9天时光。一对来自南阳的老夫妇,仅珠宝首饰就花去了10多万元,越往下一站走越觉得自己吃亏,看到包中买的“贵重东西”只觉得恶心。

  泰国是这次旅游重点游玩的国家,当然购物也不会放过你,因为你出这么低的价格,旅行社根本不赚钱,也谈不上给导游们发工资,那么导游的工资从哪里来,就是这些购物提成。商品的种类很特别,鳄鱼皮具、大象皮具、蛇毒等,所以每到一处购物店,你必须进去,更重要的是一系列的付费项目,你必须参加,否则导游就会给你种种脸色看。

  到了新加坡,不愉快的事情终于爆发了。因为行程过了一半,大家口袋中的钱也基本被掏得差不多,大伙实在拿不出太多的钱买珠宝了,最后因为购买的东西太少,导游竟然侮辱游客。

  到了马来西亚,这里购物店东西的价格与前几站相比要便宜得多,让你忍不住主动掏腰包购买。

  等到旅游到了最后一站澳门,你才会发现,原来最便宜的服装、珠宝、电器都在这里呢,这时你会用足了劲儿,到处借钱,也要把一路上想买没有买,现在又必须买的免税产品买下来。这里的导游几乎不费什么力气,钱就顺利赚到手了。



  【旅游30年之黄金周】

  1999年我国实行了黄金周制度,从此引发了旅游业的“井喷”。黄金周给了大家旅游的时间,也让大家饱受拥挤之苦。

  2000年5月1日,第3个黄金周--

  旅游简直是受罪

  受访人:陈先生夫妇年龄:39岁

  职业:公务员

  旅游目的地:黄山

  2000年的五一黄金周,我们两口子游览了黄山,我们第一次领略了旅游有如此大的魅力,能够吸引那么多的人,用人山人海、人流如潮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那不是旅游,简直是受罪。

  首先是路上的行程远远不止十几个小时,主要原因是当时还没有高速公路,而且路上旅游车辆太多,到处塞车,当时车况也不好,不断抛锚。结果从下午6点我们就坐上了车,到达黄山脚下时,竟然是第二天晚上11点多,970公里的路程花费的时间是31个小时!

  人们游玩的心情没有了,剩下的只有怒火,随时撒向随行的导游,导游是一个年轻姑娘,她承受着游客的责怪,又与地陪导游发生着矛盾,最后难为得蹲在地上哭了起来,也不管30多名游客了。最后是我出面相劝,与河南方面旅行社老总打电话协调,才算暂时平息矛盾,大家吃上了一顿热乎饭。

  接下来第二天、第三天开始游览,又有一连串的意外等着我们呢。

  玉屏楼、莲花峰、天都峰、光明顶、始信峰,到处是黑压压的人群。每到一个景区,放眼望去都是人,照相时,招呼半天,也无法按下快门,身前身后、身左身右,全是如潮的游人,镜头全给遮住了。

  尤其是在天都峰景区,“盘空千万仞,险若上天梯”,由此可见天都之险峻。游客一路需手攀石栏,铁索,走完一段陡峻奇险的“天梯”,跨过“天桥”,越过著名的鲫鱼背,才可抵达峰顶。在这么危险的地方,当时由于人太多太集中,仍然是拥挤成一团,让人捏一把汗。

  到了吃饭和住宿的时间,更让我们失望。每当一道饭菜端上,扭头说话的工夫,菜便被疯抢一空,菜量小,味道差,只是由于人多,并不愁卖。4个晚上的住宿,除了山下的一家宾馆,勉强称作准三星外,山顶的三个晚上,简直就是大通铺,就这样还一床难求。我与妻子发誓再也不趁什么黄金周出行了。



  【旅游30年之自由行】

  长假、短假、带薪休假,假期的多样化催生了旅游方式的多样化。人们出游越来越理性,越来越个性。旅游,逐渐走向了理智与成熟。

  2008年,带薪休假更省钱--

  狂爱自助游

  受访人:安迪年龄:28岁职业:文员

  2002年我工作后,只要有假期就出去玩,挑那些人不多的路线。我从来都是自助游,不跟团,跟团多不自由啊!我事先会在网上翻帖子,很多帖子,路线、花费、吃、住、游,特别全,而且可信度高,都是出去玩的人自己写的。因为钱不多,自己选好了路线,一般是坐火车,住招待所,后来有了那种家庭旅馆、公寓,最爱住的当然是青年旅舍。不仅便宜、干净,还特别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玩伴,大家搭伴一起玩,拼车、拼饭啊,可以省不少钱,而且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一起聊聊,很开心哦!

  青年旅舍比较简单,而且一般是一间住好几个人,主要好处就是便宜,而且一般选址都很好,去那些热门景点、成熟景区,一般住宿价格超贵,住青年旅舍就非常划算。我去杭州的时候,就住在西湖边的青年旅舍,我们三个人去,一套两室一厅,200块,还有厨房,独立卫生间,大家平摊,一个人才合几十块钱,超划算吧?

  2008年,五一黄金周取消了,可单位实行了带薪休假,不用赶假期,费用也更低,还有工资拿,超爽啊!我记得单位刚公布政策时,我第一个就报了假期,立马跑湘西凤凰去了!张家界、芙蓉镇,好好地玩了一周,最后买了个很大的牛头,兴高采烈地回来了。

  国内已经玩得差不多了,最近这3年我开始出国玩。头一回去的是新加坡,后来又去了东南亚,上个月刚从泰国回来,到普吉疯玩了一把。普吉的潜水我超喜欢!那儿有很多小岛,每天就是看看风景、晒晒太阳,游泳、海钓,我是狂潜水!一天可以潜个四五次。我玩的是浮潜,看海底世界,好多鱼,特漂亮!

  我现在一年旅游的花费得两三万,占我收入的三分之一吧,我觉得还是蛮值的。我喜欢旅游,旅游可以让人视野开阔,每次出去都感觉学到很多东西,当地的风土人情啊,历史地理文化啊,还能认识很多朋友。

徐光春书记提出河南“旅游立省”发展战略

  □郑泰森(河南省发改委经济研究所所长)

  改革开放30年,最能体现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行业当数旅游业了。因为旅游属精神文化需求,它是建立在衣、食、住、行等人类生存最基本的物质需求得到保障的基础之上,由生存转向享受型的行业。旅游业的发展轨迹,清晰地勾勒出中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产品由短缺向丰富转变、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向小康迈进的轨迹。

  30年间,中国旅游业可以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年改革开放序幕拉开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这一阶段实行的是计划和市场双轨制,旅游业在这一阶段属起步期,景区、景点数量比较少,产品也比较单一,旅游产品开发的主体是政府,游客经济条件有限。公共基础设施如交通、旅馆,以及餐饮等不完备,旅行社只有中旅、青旅等少数几家,以接待外国游客为主。国内游基本上没有组团,以散客为主体,游程以短线为主。

  第二阶段是1993年到现在,这个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社会生产力发展迅猛,各类产品极大丰富,大部分人达到小康生活水平,旅游业发展在这一阶段进入快车道。旅行社和新开发的景区景点如雨后春笋,以航空、高速公路和铁路为主体的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的形成,以及酒店业、餐饮业、娱乐业、信息业的快速发展,为旅游业插上了奋飞的翅膀。由于国力的增强,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日增,人民收入不断提高,有近百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公民的国际旅游目的地,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客源地国家之一。与此同时,入境游增长迅速。旅游业进入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成熟阶段。

  河南省文化厚重,山河壮丽,旅游资源丰富。早在改革开放初期,一部《少林寺》的电影,启动了河南旅游,上世纪90年代,就有了中国旅游看“三南”(海南、云南、河南)的说法,表明河南省很早就进入了中国旅游发展的第一方阵。当前,河南省正在推进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旅游产业在实施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战略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旅游,给大众生活带来变化。

作者:刘云 梁建辉 胡炳俊 辛渐 王珂
(责任编辑:志威)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