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服务 >> 任我行 >> 游走神州 >> 正文
豆沙镇:脚踩五尺道 一日三千年
http://www.hnta.cn 2009-12-1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点击:

僰人悬棺

    在滇川黔三省交会处,一块壁立千仞的石岩被关河一劈为二,形成一道巨大的石门,锁住了古代滇川要道,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要道上的云南省盐津县豆沙镇由此成为“锁钥南滇”、“咽喉西蜀”的交通要冲。

  2006年,豆沙镇接连遭受三次地震袭击。在恢复重建过程中,当地人结合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努力再现千年古镇风貌。如今,豆沙镇在废墟上重新崛起。关河两岸,好一派秦风汉韵、古驿风情。

  一眼观六路

  从昆明出发,驾车沿昆(明)水(富)黄金旅游线往北,约6个小时就可到达豆沙。如果经由空中航路到昭通或宜宾再前往,则更为便捷。然而,千百年前,要进出山峦叠障的滇川并非易事。

  公元前3世纪,秦国占据巴蜀后,秦蜀守李冰采用积薪烧岩之法,修筑了从僰道县(今四川宜宾)经豆沙到千倾池(今云南昭通)的第一条内地入滇通道——僰道。秦朝建立后,又在僰道的基础上,将路延伸至建宁(今云南曲靖),道宽五尺,故称“五尺道”。南来北往的马帮促进了云南与四川乃至整个中原地区的物资往来。五尺道旁的豆沙镇,极盛时期每天有数千匹乌蒙马往来穿行。

  伴随商贸兴盛的,还有文化的繁荣。无数文人骚客、志士仁人途经此地,留下长歌短句或名言隽语。唐贞元十年,御使中丞袁滋奉命赴滇,册封异牟寻为南诏,为记其行,特摩崖题记于此。这块长44厘米、宽36厘米、共122字的摩崖碑刻,有着“维国家之统,定疆域之界,鉴民族之睦,补唐书之缺,正在籍之误,增袁书之迹”的重大历史作用,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豆沙镇尚存留五尺道约350米长、1.7米宽,是秦五尺道上保留最长、最完好的一段古驿道,上面留有243个斑驳的马蹄印迹,从中似乎还能听到当年山间马帮的铃响。

  千百年风雨后,五尺道早已褪去昔日的光环,但至今仍为当地群众出行提供便捷。而在它不远处,古老的关河水路,以及后来兴建的内昆铁路、滇川公路、水麻高速公路、航空走廊,并行逶迤,形成“一眼观六路”的独特交通奇观。难怪今人感慨:脚踩五尺道,一日三千年。

作者:胡洪江
(责任编辑:韶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