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服务 >> 任我行 >> 游走神州 >> 正文
婺源:碧野风清 绿肥红瘦
http://www.hnta.cn 2009-7-10 来源:21CN 点击:

婺源 碧野风清 绿肥红瘦

    乡村是农耕文化的的承载物,中国传统文化即是农耕文化的代表。它主张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思想,推崇平朴简约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躬耕陇亩,青山碧水耳濡目染,读书吟诗,孔孟儒学日思夜省。修身齐家自得其乐,进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这可是传统文化人理想的心理写照。婺源的山水田野天成了这样理想的境地。婺源七山一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半分庄的自然环境,天成则天成,理想则理想,可逼仄的田地也迫使不少人出外寻求生计,这就引出了徽商这个角色,给徽派文化的外形上染就了一抹浓浓的商贾市井文化色彩。徽商,贾而好儒,以儒饰商,以仕护商,以商促学,一个商字活跃其间,徽商显扬了徽州文化。而徽州文化的根底欲在乡间,落叶即飘在乡村。那些颠沛奔波在外的行商座贾,那些宦游四方出相入仕的官吏,少小离家,到头来总还是将赚的银两钱财携回老家,置田建屋办学,颐养天年在乡村。一只风筝无论飞得再高,还有一线地面的牵引。徽商,来自乡间的呼唤,总是令其最后踏上回乡的归途。

  江西婺源被称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应该是近些年的事了,因为早年间如婺源般的山水村落,在徽州、在皖南、在浙西赣东北一带比比皆是,婺源是其皎皎者而已。只因近年社会的发展变故,水落石欲出,凸显了婺源皎者愈皎的地位。婺源划属入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事了,事实上,被称为“吴头楚尾”的婺源一直延续着的是古徽州千年的历史脉络,也传承着徽派文化的精髓。相比于徽州其它各县,婺源山川地貌自成一格。环婺皆山皆水,不便的交通,险阻天然,自给自足成一统的生存环境却也较好地保存了古徽州文化的历史原貌和自然生态。如今,要领略不加粉饰的原版徽州文化,只请你去婺源的山村乡间走一回。

  婺源立县,始于唐朝,人文初启,气象更新。但徽派文化初具骨架,应肇端于宋代。宋朝的天下,为赵氏马上得来,而赵家后代却没有承继太祖的宏志武略,在外族的入侵下,屡战屡败,把个泱泱大国的版图,萎缩得不成样子。甚至首都也尽为掳掠,连两位皇帝都被囚车押往北去。可就是这个赵宋王朝的抑武扬文,却将中国传统文化推送到了一个高峰。历朝历代中,宋朝是最具儒雅文气的朝代。程朱理学,四大书院;诗文革新,宋词突起。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李清照、陆游、辛弃疾等等文化巨匠撑起了一座座文化殿堂。宋代话本孕育了现代小说的萌芽。沈括的《梦溪笔谈》,毕昇的“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的广泛使用,引领了古代世界科技发展的先锋。现存的《清明上河图》标识着宋代的绘画艺术全面发展,进入到中国绘画史第一个鼎盛时期。有人说唐朝遍地是诗人,宋朝则到处见词人和画家,一句话道明了宋朝独有的文化气质。宋朝这片文采斐然的文化沃土,催生了中华文化灿烂夺目的一个时代。后人尽可以就宋朝的国势衰败品头论足,但论文化,赵家宋朝毫不逊色于任何王朝。就连那俘虏皇帝赵徽宗的一副花鸟画,前不久还拍出了六千多万元人民币的高价呢。

  就是被这样的文化氛围熏陶养育下的中原却饱受兵燹之害,宦吏文人商贾百姓为避战乱罹祸,纷纷南下躲逃,又一次掀起了人口大迁徙的高潮。徽州的山势盆地相对封闭,却以其敞开的胸怀接纳了一批批中原人。婺源自不例外,有不少名门大族由外迁入。这些有着较高文化素养的中原人惊魂初定后,开始将中原发达的文化传播与当地,与原有的本土文化相互交融,构造出一个新的地域文化——徽州文化。

作者:yeguanmin
(责任编辑:韶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