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妙峰山的旅游吸引力
http://www.hnta.cn 2008-10-22 9:00:15 来源:中国旅游报 点击:次
妙峰山是京西的一座名山,历史上曾是著名的宗教圣地和风景游览地,但在当前的旅游发展中却不尽如人意,而距离北京城区比妙峰山远的红螺寺,旅游接待人数却大大超过了妙峰山。这到底是何原因呢?
转换旅游形象
历史上,妙峰山曾是京津一带民间信仰的繁盛之地。至今为止,妙峰山的旅游宣传仍在强化它是宗教圣地,即使是当地历次编制的旅游规划,在形象定位上也未能跳出原有的思维,未能实现妙峰山形象从宗教向旅游的转移。因此,形象上的失误,严重地削弱了妙峰山的旅游吸引力。
然而有人会问,既然妙峰山曾经是宗教圣地,积淀了深厚的民俗文化,为什么不能把这些作为旅游形象呢?笔者以为,这个问题应该具体分析。
第一,无论是宣传材料还是旅游规划,把宗教特色作为总体形象,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妙峰山的旅游吸引力,并非仍要把它当作传统的进香之地。但为什么广大游客不能认同呢?这是因为妙峰山旅游开发的现状还无法构成旅游形象坚实的基础。
旅游形象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要一定程度的旅游开发作为支撑,即使是把宗教作为区域旅游的主要特色,也应当具备丰富多彩的旅游内容和对宗教文化生动多样的展示手段。在这方面,红螺寺的旅游开发要相对成功。红螺寺不仅拥有相当规模的宗教园林,还将旅游开发扩展到其所依托的红螺山上,建起了登山步道和眺景设施;距红螺寺不远的小水库(红螺湖)也进行了旅游开发,形成了优美的湖泊景色。
相形之下,妙峰山的旅游开发不仅内容单调,而且游览范围狭小,游人除了看庙以外,其他比较成熟、具有规模的旅游活动还未形成,全区缺少丰富多彩的旅游内容,也缺乏生动展示宗教文化的旅游手段。在这种背景下,越宣传它的宗教优势,越会使人感觉去妙峰山旅游只是看庙,这就使妙峰山的旅游形象出现了偏差。
第二,由于妙峰山在历史上宗教形象过于强盛,当前又缺乏丰富多彩的旅游内容,因此容易使传统形象仍占优势。即使妙峰山的旅游开发比目前要好,也不能忽视历史发展的思维惯性。红螺寺虽然是宗教圣地,但没有历史形象的强力惯性,它的知名度主要缘于现代旅游的开发,公众对其历史形象并不了解。所以说,红螺寺宣传自己的宗教特色与妙峰山的宣传效果不同,是因为二者具有不同的条件和背景。
第三,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妙峰山的宗教文化还显得相对薄弱,还难以独立支撑当地的旅游发展,因此难以用宗教形象或特色来涵盖旅游的总体形象。五台山的旅游形象虽然也以宗教圣地为主,但凭借其佛教文化的丰富深厚、宗教地域的广大范围,以及旅游市场的广泛性,它在人们心目中已同时具备了宗教功能与旅游功能的双重优势。而妙峰山虽然在历史上曾经盛极一时,但其文化和历史的深度以及地域规模等各个方面,都比五台山相去甚远。因此,要使妙峰山的旅游得到较大发展,就必须转换它目前的宣传策略,使妙峰山的旅游形象变得更加准确和明确。
转换妙峰山的旅游形象,是为了与时俱进地提高其旅游吸引力,并非要抹杀妙峰山的宗教特色。民间宗教信仰是当地宝贵的旅游资源,根本不可能漠然置之,但妙峰山旅游的优势和内容并不仅仅是宗教文化,其旅游总体形象也不可能只靠宗教特色来完成。妙峰山的特色旅游资源除了民俗宗教之外,还包括地理景观和玫瑰栽植,因此,以这三大优势所共同支撑的妙峰山旅游,就应该具有一个与以往不同的新形象,来重新营造其对广大公众的旅游吸引力。
充分挖掘特色资源
妙峰山的旅游发展不尽如人意,还在于对其所具有的特色资源认识不足。
第一,以民间信仰为主体的宗教文化,是妙峰山最受重视、开发相对最充分和成熟的旅游资源,但至今为止,对这一特色资源的开发主要限于外在的硬件,即主要修复了金顶香道和庙宇群;春季庙会虽然也得到了恢复,但对其内在的文化积淀却缺少挖掘。
妙峰山宗教文化资源的特色体现在哪里呢?主要体现在它的内涵上。今天的妙峰山应该深入、生动地展示其民俗信仰的文化内涵,使这些历史积淀转变为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的旅游产品。一方面,是对妙峰山春季庙会的精品性开发,即在不改变庙会群众性和民俗性的前提下,加强对庙会的支持、保护、服务和管理,将其列入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把它作为一件活的文物加以细致地欣赏和深入探究,设计出一种有组织、有导游、有解说、有重点的庙会精品旅游活动;另一方面,是对妙峰金顶脚下涧沟村的游览性开发,即在保持该村接待服务功能和原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其民俗宗教氛围的开发建设,恢复重点的历史景观,建设妙峰山民俗文化博物馆,成立妙峰山民俗研究基地,使该村同时具有服务与游览两种功能。
第二,以地理景观为重点的山地风光基本没有开发,虽然当地对开发山地景观已有设想,但对妙峰山自然风光的特色却缺乏认识。
在妙峰山顶可以看到具有北京地区意义的地理景观———永定河出山;具有大(跨)区域意义的地理景观———燕山与太行山的分野;具有全国意义的地理景观———我国地势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交界(太行山是我国地势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在华北的分界线,北京平原是华北大平原在北部的起点)。这几项重要的地理景观,构成了妙峰山山地风光的特色。在旅游观光时,是否了解这些知识,人的感受会截然不同。因此,妙峰山山地风光的开发,就不能单纯依照风景名胜区或地质公园的开发方式,而是要将两者的开发思路相结合,融知识普及与自然审美于一体,形成自己的开发特点。
第三,妙峰山的观光农业内容很多,唯独玫瑰的栽培最具特色,不仅漫山遍野规模很大,而且花开季节香弥山谷。但特色鲜明的玫瑰资源,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旅游开发程度较低,其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对玫瑰资源的文化性理解。
在人们的意识里,玫瑰天生就有一种高雅的品性,很适合融入当今的社会时尚,因此对玫瑰进行旅游开发,首先就要适应这种文化上的特点,即使是进行旅游观赏,这种观赏也应该精心设计。然而最能显示旅游价值的,是在观赏的基础上,对玫瑰资源进行专题性开发,使它与现代的社会时尚结缘,形成具有较高效益的专项旅游产品。以玫瑰为内容的专项旅游可以有多种类型,但爱情主题无疑是其中最佳的选择,婚礼庆典、结婚纪念或婚纱外景拍摄,都可以形成专项旅游活动。
明确战略地位
旅游业在北京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已得到公认,但对北京旅游进一步如何发展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要实现北京旅游在质上的提高,需要在资源开发上进行战略性调整,其中一项重大措施,就是对重点资源进行整合,以形成若干具有相当规模和较高品位的旅游区。其实北京的山地风光非常丰富,但基本上都采取规模较小的散点式开发,零敲碎打,各自为战,相互分割,最终未能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拳头产品。加强对山地资源的整合,就是要改变以往的开发模式,提高自然旅游在北京旅游中的形象和实力。从这个角度考虑,在北京众多的山地中,小西山无疑是实施旅游资源战略整合的首选目标。
小西山在历史上就是京城传统的游览地,这一带集中分布着大量的山地风光和名胜古迹,除玉泉山、香山和八大处等距离稍远之外,大觉寺、鹫峰、白虎涧等古寺和风景区都与妙峰山环绕相连。这一带距离城区很近,基础设施状况又好,从战略层面考虑,若以妙峰山为核心,将其与相邻的风景资源整合开发,有望形成一个腹地深厚、面积达上百平方公里的山地型旅游区。这一举措不仅能扩大这一带的旅游辐射范围,在华北树立一个新的区域性旅游品牌,而且有助于改变北京自然旅游的薄弱形象,为北京旅游的创新带来突破性成果。
妙峰山的战略作用还不仅于此。除了其向东与小西山风景资源的整合之外,它还可借小西山整合的实力,向南与潭柘寺、戒台寺实行旅游横向联合,促进门头沟东部三寺一线的旅游升温;并可根据京西旅游的发展形势,适时推出“太行三山游”(妙峰山、灵山、百花山)、“西山民俗游”(涧沟村、爨底下村、灵水村)等专项活动,进一步带动整个西山地区旅游的大发展。
妙峰山旅游的发展现状,与其战略地位未被重视更未能确立有着重要的关系。由于这一原因,当地不仅长期缺少旅游开发的投入,而且对外交通一直不畅。目前关键的一步,是需要打通妙峰山与西山前山一带的公路联系,使妙峰山能通过海淀北部新区直接吸引巨大的城市客源,并使整个小西山地区形成环形旅游通道,为这一带山地今后的资源整合打下基础。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发展研究院)
转换旅游形象
历史上,妙峰山曾是京津一带民间信仰的繁盛之地。至今为止,妙峰山的旅游宣传仍在强化它是宗教圣地,即使是当地历次编制的旅游规划,在形象定位上也未能跳出原有的思维,未能实现妙峰山形象从宗教向旅游的转移。因此,形象上的失误,严重地削弱了妙峰山的旅游吸引力。
然而有人会问,既然妙峰山曾经是宗教圣地,积淀了深厚的民俗文化,为什么不能把这些作为旅游形象呢?笔者以为,这个问题应该具体分析。
第一,无论是宣传材料还是旅游规划,把宗教特色作为总体形象,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妙峰山的旅游吸引力,并非仍要把它当作传统的进香之地。但为什么广大游客不能认同呢?这是因为妙峰山旅游开发的现状还无法构成旅游形象坚实的基础。
旅游形象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要一定程度的旅游开发作为支撑,即使是把宗教作为区域旅游的主要特色,也应当具备丰富多彩的旅游内容和对宗教文化生动多样的展示手段。在这方面,红螺寺的旅游开发要相对成功。红螺寺不仅拥有相当规模的宗教园林,还将旅游开发扩展到其所依托的红螺山上,建起了登山步道和眺景设施;距红螺寺不远的小水库(红螺湖)也进行了旅游开发,形成了优美的湖泊景色。
相形之下,妙峰山的旅游开发不仅内容单调,而且游览范围狭小,游人除了看庙以外,其他比较成熟、具有规模的旅游活动还未形成,全区缺少丰富多彩的旅游内容,也缺乏生动展示宗教文化的旅游手段。在这种背景下,越宣传它的宗教优势,越会使人感觉去妙峰山旅游只是看庙,这就使妙峰山的旅游形象出现了偏差。
第二,由于妙峰山在历史上宗教形象过于强盛,当前又缺乏丰富多彩的旅游内容,因此容易使传统形象仍占优势。即使妙峰山的旅游开发比目前要好,也不能忽视历史发展的思维惯性。红螺寺虽然是宗教圣地,但没有历史形象的强力惯性,它的知名度主要缘于现代旅游的开发,公众对其历史形象并不了解。所以说,红螺寺宣传自己的宗教特色与妙峰山的宣传效果不同,是因为二者具有不同的条件和背景。
第三,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妙峰山的宗教文化还显得相对薄弱,还难以独立支撑当地的旅游发展,因此难以用宗教形象或特色来涵盖旅游的总体形象。五台山的旅游形象虽然也以宗教圣地为主,但凭借其佛教文化的丰富深厚、宗教地域的广大范围,以及旅游市场的广泛性,它在人们心目中已同时具备了宗教功能与旅游功能的双重优势。而妙峰山虽然在历史上曾经盛极一时,但其文化和历史的深度以及地域规模等各个方面,都比五台山相去甚远。因此,要使妙峰山的旅游得到较大发展,就必须转换它目前的宣传策略,使妙峰山的旅游形象变得更加准确和明确。
转换妙峰山的旅游形象,是为了与时俱进地提高其旅游吸引力,并非要抹杀妙峰山的宗教特色。民间宗教信仰是当地宝贵的旅游资源,根本不可能漠然置之,但妙峰山旅游的优势和内容并不仅仅是宗教文化,其旅游总体形象也不可能只靠宗教特色来完成。妙峰山的特色旅游资源除了民俗宗教之外,还包括地理景观和玫瑰栽植,因此,以这三大优势所共同支撑的妙峰山旅游,就应该具有一个与以往不同的新形象,来重新营造其对广大公众的旅游吸引力。
充分挖掘特色资源
妙峰山的旅游发展不尽如人意,还在于对其所具有的特色资源认识不足。
第一,以民间信仰为主体的宗教文化,是妙峰山最受重视、开发相对最充分和成熟的旅游资源,但至今为止,对这一特色资源的开发主要限于外在的硬件,即主要修复了金顶香道和庙宇群;春季庙会虽然也得到了恢复,但对其内在的文化积淀却缺少挖掘。
妙峰山宗教文化资源的特色体现在哪里呢?主要体现在它的内涵上。今天的妙峰山应该深入、生动地展示其民俗信仰的文化内涵,使这些历史积淀转变为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的旅游产品。一方面,是对妙峰山春季庙会的精品性开发,即在不改变庙会群众性和民俗性的前提下,加强对庙会的支持、保护、服务和管理,将其列入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把它作为一件活的文物加以细致地欣赏和深入探究,设计出一种有组织、有导游、有解说、有重点的庙会精品旅游活动;另一方面,是对妙峰金顶脚下涧沟村的游览性开发,即在保持该村接待服务功能和原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其民俗宗教氛围的开发建设,恢复重点的历史景观,建设妙峰山民俗文化博物馆,成立妙峰山民俗研究基地,使该村同时具有服务与游览两种功能。
第二,以地理景观为重点的山地风光基本没有开发,虽然当地对开发山地景观已有设想,但对妙峰山自然风光的特色却缺乏认识。
在妙峰山顶可以看到具有北京地区意义的地理景观———永定河出山;具有大(跨)区域意义的地理景观———燕山与太行山的分野;具有全国意义的地理景观———我国地势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交界(太行山是我国地势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在华北的分界线,北京平原是华北大平原在北部的起点)。这几项重要的地理景观,构成了妙峰山山地风光的特色。在旅游观光时,是否了解这些知识,人的感受会截然不同。因此,妙峰山山地风光的开发,就不能单纯依照风景名胜区或地质公园的开发方式,而是要将两者的开发思路相结合,融知识普及与自然审美于一体,形成自己的开发特点。
第三,妙峰山的观光农业内容很多,唯独玫瑰的栽培最具特色,不仅漫山遍野规模很大,而且花开季节香弥山谷。但特色鲜明的玫瑰资源,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旅游开发程度较低,其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对玫瑰资源的文化性理解。
在人们的意识里,玫瑰天生就有一种高雅的品性,很适合融入当今的社会时尚,因此对玫瑰进行旅游开发,首先就要适应这种文化上的特点,即使是进行旅游观赏,这种观赏也应该精心设计。然而最能显示旅游价值的,是在观赏的基础上,对玫瑰资源进行专题性开发,使它与现代的社会时尚结缘,形成具有较高效益的专项旅游产品。以玫瑰为内容的专项旅游可以有多种类型,但爱情主题无疑是其中最佳的选择,婚礼庆典、结婚纪念或婚纱外景拍摄,都可以形成专项旅游活动。
明确战略地位
旅游业在北京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已得到公认,但对北京旅游进一步如何发展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要实现北京旅游在质上的提高,需要在资源开发上进行战略性调整,其中一项重大措施,就是对重点资源进行整合,以形成若干具有相当规模和较高品位的旅游区。其实北京的山地风光非常丰富,但基本上都采取规模较小的散点式开发,零敲碎打,各自为战,相互分割,最终未能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拳头产品。加强对山地资源的整合,就是要改变以往的开发模式,提高自然旅游在北京旅游中的形象和实力。从这个角度考虑,在北京众多的山地中,小西山无疑是实施旅游资源战略整合的首选目标。
小西山在历史上就是京城传统的游览地,这一带集中分布着大量的山地风光和名胜古迹,除玉泉山、香山和八大处等距离稍远之外,大觉寺、鹫峰、白虎涧等古寺和风景区都与妙峰山环绕相连。这一带距离城区很近,基础设施状况又好,从战略层面考虑,若以妙峰山为核心,将其与相邻的风景资源整合开发,有望形成一个腹地深厚、面积达上百平方公里的山地型旅游区。这一举措不仅能扩大这一带的旅游辐射范围,在华北树立一个新的区域性旅游品牌,而且有助于改变北京自然旅游的薄弱形象,为北京旅游的创新带来突破性成果。
妙峰山的战略作用还不仅于此。除了其向东与小西山风景资源的整合之外,它还可借小西山整合的实力,向南与潭柘寺、戒台寺实行旅游横向联合,促进门头沟东部三寺一线的旅游升温;并可根据京西旅游的发展形势,适时推出“太行三山游”(妙峰山、灵山、百花山)、“西山民俗游”(涧沟村、爨底下村、灵水村)等专项活动,进一步带动整个西山地区旅游的大发展。
妙峰山旅游的发展现状,与其战略地位未被重视更未能确立有着重要的关系。由于这一原因,当地不仅长期缺少旅游开发的投入,而且对外交通一直不畅。目前关键的一步,是需要打通妙峰山与西山前山一带的公路联系,使妙峰山能通过海淀北部新区直接吸引巨大的城市客源,并使整个小西山地区形成环形旅游通道,为这一带山地今后的资源整合打下基础。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发展研究院)
作者:王立东 通讯员:
(责任编辑:永冰)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 酉阳桃花源启动文化提升工程 2012-3-27 9:23:40
- 解开深圳华侨城的成功密码 2012-3-19 9:50:31
- 海南旅游特产带动旅游发展 2012-3-12 9:48:10
- 宁夏加大力度拓展入境游市场 2012-3-5 9:05:58
- 福建旅游市场营销蓄势发力 2012-2-27 9:45:14
- ·[交通]7条隧道贯穿中州大道 为老城与新区“解
- ·[交通]BRT车道多处受损太颠簸 整修还靠“打补
- ·[交通]十几对列车晚点 铁路局微博公布消息并致
- ·[天气]本周雷阵雨与高温并存 局部将有高温闷热
- ·[天气]今明河南省十市有暴雨 未来三天依然阴雨
- ·[交通]中州大道综合整治工程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