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德化街 寻根老郑州
http://www.hnta.cn 2011-10-10 来源:大河网 点击:次
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在郑州二七商圈,商战的硝烟味又让人觉得有点呛鼻子了。
国内商业巨头进军中原,大红色的五彩购物广场在喧嚣中变成了赭红色的北京华联;众多商界大腕在“汇龙城”吹响集合哨,新的巨无霸呼之欲出;雄踞二七商圈龙头地位的金博大为保第一连出杀招,让利活动如火如荼;郑州华联商厦等老牌劲旅也不甘示弱,开始重整旗鼓,“改换门庭”……
行走在二七广场,每时每刻仿佛都能看到钞票在打着旋儿飞舞,分分秒秒仿佛都可以听到银子哗哗啦啦跳动的清脆声响。寸土寸金,流金淌银。在这里,涌上心头的,只能是这两个词。
那么,这个寸土寸金、流金淌银的二七商圈,它的根又在哪里呢?郑州的老商业都会毫不迟疑地告诉你,这个根,就在二七商圈的南面——德化街。
现场 三老人怀旧德化街
微微的冷风中,年届72岁的李海振老人来到正在改造中的德化街上。和他结伴而来的,还有72岁的冯振华老人和71岁的白明甫老人。听说德化街要改成步行街,将建成郑州现代化的商贸一条街,三位老人相约来到这里,与老德化街告个别。
李海振、冯振华、白明甫三位老人,都是建国前就已在德化街当学徒、在德化街生活了大半辈子的人。
几十年恍若弹指。站在德化街北口,三位老人感慨良多。
一座城市总有代表这座城市的物事,城兴与城衰,总不免在这样的物事上表现出来。
城改造了,城变化了,城发展了,过去的物事自自然然地生自自然然地死,对于大多数现代人来说,总也不至于大惊小怪,但对于亲身经历过城市物事变迁、沧桑沉浮的人来说,其感觉大不一样。
尽管改造工程还没有竣工,但与过去相比,它已显出了现代的气息。宽敞的大道,崭新而别致的建筑,盏盏惹眼的街灯,路边供人休闲健身的体育器材……
“哪里还有老德化街的影子?”白明甫老人仔细地寻觅着地面,仿佛要穿过那一块块地砖找回他曾经生活过的那个德化街。
冯振华老人说:“解放前,德化街最高的楼只有两层,路是黄土石子路,没有路灯,警察也只有一个,吃水都是靠挑或者买。”
冯振华还记得当学徒时的情景,那时候用的是“洋油灯”, 晚上加班时要擦灯罩,到第二天照镜子一看,两个鼻孔都被烟熏黑了。
“这儿原先是三益场百货店。”
“这儿原先是同仁堂。”
“这儿原先是华美工艺社!”
老人们走着说着,仿佛又回到了从前。
“冰糖——葫芦串儿——”李海振老人说,它耳边常常响着一位在老德化街做生意的老婆婆充满韵味的叫卖声。
缘起
陈巡抚郑州辟商埠
冯振华老人说,但凡郑州人,哪怕是小孩子,没有不知道德化街的;外地人来逛郑州,大多也少不了到德化街一游。多少年以来,德化街在郑州的地位,犹如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
然而,今天如此显赫的德化街,在100年前,它所在的地方还是一片荒地。德化街的从无到有,与一个名叫陈龙的河南巡抚大有关系。
公元1905年,当时的河南巡抚陈龙奏请清政府批准,将郑州辟为商埠,并在郑州车站周围规划街道,动工修建商埠区。于是,德化街有了出现的理由。
生活在一个世纪以前的陈巡抚大概不会料到,由于他的一纸奏章,出现了这么一条名传中原的商街,奠定了郑州商贸城的最初基础。
起步 惠仁街到德化街
据老人们说,现在德化街所在的位置,原是一片荒地,名叫野鸡岗。它之所以后来成为一条街,除了巡抚陈龙,也离不了铁路在这里的兴建。
清光绪年间,清政府开始修筑卢沟桥至汉口的铁路。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3月,郑州车站建成。当时苑陵街以南叫“天中里”,苑陵街以北叫“惠仁街”,“惠仁街”就是德化街的前身。1905年,郑州辟为商埠之后,这里开始形成街道雏形。
不久,陇海铁路通车,与1897年修筑的卢沟桥至汉口的铁路相交于郑州老城以西。交通的便利,给郑州带来了无限商机。因为临近火车站,惠仁街逐渐成为各方商旅的中转地和附近各县货物的集散地。后来旅栈、货栈等相继出现,老城中一些较大的商号也陆续迁到这里。由于发音的关系,有人把“惠仁街”叫成“毁人街”。惠仁街上的商户觉得这个名字听起来不吉利,一致要求另取一街名。1916年,前清举人、惠仁街主要的房产业主刘帮骥和几位富商议定,正式把惠仁街改名为德化街。
所谓“德化”,就是以道德感化世人。德化街北起中外闻名的“二七纪念塔”所在地——二七广场,南至大同路口与钱塘路相接,长不到800米,宽不过10米。就是这条又短又窄的小街,却集聚着21个行业共85个商业单位,有1600多名职工。鼎盛时期,这里每天接待顾客约8万多人次,年销售额达3亿多元。
德化街开始名声大噪,大概始于1930年前后。当时,省内外一些有名气的绸缎、医药、百货、客栈、饮食店铺纷纷迁入,德化街开始呈现商贾云集、繁华兴旺的景象。
对郑州商业变迁十分熟悉的廉春荣老人说,在当时,尽管德化街依然是一条黄土石子马路,“马路不平,电灯不明,电话不灵”,但已经有了小有天饭店、鸿盛久布店、精华眼镜行、三友鞋店等几家有名气的商号。每天从早到晚,街上卖当者、乞讨者、流浪者成群结队,来来往往。在德化街北口附近,在老坟岗(如今的金博大城),还形成了郑州的“小天桥”,“推车儿的、担担儿的、卖饭的、说书的、唱段儿的”以及妓院,三教九流汇集于此。按老辈儿人的说法,那时候的德化街已经是天天都像赶会,天天都是过节。
发展 郑州的“南京路”
1948年10月郑州解放后,经过工商业改造,德化街开始真正繁荣起来。据资料记载,德化街的商户和经营品种在解放后发展迅速,经营品种由过去的800多种发展到4000多种。这里不仅有大江南北的丝绸、呢料、服装、百货,全国各地的皮毛、花布、水果、干货等,还有全省的优质产品花生片、珍珠粉酥糖、邙山牌蛋松果以及新郑大枣、荥阳柿饼、武陟油茶面等著名土特产品。当时德化街有时货店23家,钟表店20家,医药店14家,布店23家,鞋业店6家,加上图书、理发、照相、浴池等,共有商户120多家,成为郑州市名副其实的商业中心。到20世纪90年代,德化街更是被称为郑州的“南京路”。
除了经济上的特殊地位,就像燕庄人自豪于毛泽东主席曾经到燕庄视察过麦田一样,老德化街人也自豪于毛主席他老人家曾经在德化街吃过饭。1959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元帅也曾到德化街视察工作。
街不大,可来过不少大人物哩!
1969年,德化街曾经大兴土木。当然,那次工程不同于现在的步行街改造。当年3月,中苏军队在珍宝岛交火。为防止空中袭击,德化街各个单位大挖防空洞。从1969年开始,经过两年施工,工程基本建成。当时的防空洞类似于早期地道,砖混结构,洞宽1.68米,高2米,从洞底到地面大概7~10米。如今,这些防空洞都已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人物•一 老德化街人:前尘往事成云烟
世事沧桑,风云变幻。城市的兴衰,甚至一条街道的变化也都关乎着一个个人的命运遭际。
德化街的历史太短,区区百年而已,但就是这短短的百年时间,已足以让许多老德化街人积聚起悠悠的痴情。2001年,德化街改造工程开始,老德化街消失于隆隆的推土机声里,一些老德化街名店也随之陨落尘埃。那一刻,一些老德化街人流出了眼泪。
推土机隆隆开动的时候,83岁的王礼正静静地坐在离德化街不到两公里的工人新村的家里。老人痴痴地盯视着远方,他在想些什么?
20世纪30年代的王礼正绝对不会想到,有一天他会因为有钱而受批斗;60年代的王礼正也绝对不会想到,80年代以后,有一批人会比别人先富起来。王礼正曾经是德化街的富人,在当时的郑州也算是个很富的人。
50岁以上的老郑州大多记得,德化街最大的一家货栈名叫华美工艺社。这家货栈成立于民国22年,也就是1933年,创始人是从江苏南京来的王履之。
当年的华美工艺社有两层楼,是德化街最高的建筑,也是王家的荣耀。华美工艺社有三间店面,主要经营化妆品的制造和零售,主要货品有生发油、头蜡、香水、香粉和雪花膏,还有干电池。当年的华美工艺社是郑州最早的化妆品店,每天生意兴隆,雪花膏都是用秤称着论斤卖。每到商品热销季节,郑州市民都到华美工艺社排队购买。
王礼正的太太叶秀英也已80岁高龄。回忆起往事,叶秀英老人感慨万千。她告诉记者,解放前,王礼正的父亲掌管着华美工艺社,那个时候华美的货品都是自产自销。
当时,华美工艺社的掌柜王履之专门安排自己的两个儿媳妇站柜台。很多人说,华美是名副其实的“美”,因为站柜台的王家两个儿媳妇整天穿着旗袍,十分漂亮,这也成了华美所经营的化妆品的活广告。说到这里,叶秀英老人十分自豪。
1955年,公私合营开始后,华美工艺社是郑州市第一批参加公私合营的店铺。“抗美援朝”期间,华美工艺社改名为华华百货商店,隶属于国营的郑州市百货公司,经营方式也由以前的自产自销改为零售日用百货。新的华华百货商店人事由公方经理统一安排,有20多名职工,王礼正成为新店铺的副经理。后来华华百货商店并入德化街百货商店,旧址则改为钟表眼镜专业店。
因为曾经有钱,1957年,王礼正被打成右派,后被送往郑州市郊的宋庄参加劳动10个月左右。随后,叶秀英也因为自己的一个哥哥被国民党抓壮丁去了台湾而受到牵连。两年多之后,王礼正的“右派帽子”被摘掉,在德化街百货商店做了一名普通店员,直到1980年退休。而德化街百货商店也在20世纪70年代末改称为妇女儿童用品商店,旧址上的钟表眼镜专业店也于1967年拆掉。在这段日子里,王礼正和叶秀英两人拉扯着8个孩子,每月仅靠王礼正24元的工资以及叶秀英每天给人打零工、洗衣服挣的钱困苦而坚强地活着。由大富大贵到社会底层,个中滋味也只有两位老人清楚了。
人老了,所有的一切都成过眼云烟。谈话中,两位老人不时地微笑对视。
人物二 新德化街人:我的未来不是梦
每每站在父亲李钦殿的遗像前,李雅娟便会潸然泪下。她常常会想起父亲临终的遗言:“娟,回到德化街,把精华眼镜店的牌子拾起来!”
“货真价实不虚传,精华眼镜誉河南”。这是当年国民党高级将领顾祝同对郑州德化街“精华眼镜行”的赞语。那时是在抗战胜利前夕,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慕名前来精华眼镜行配制石头镜,店老板李竹轩亲自动手为其选料配制。顾祝同戴上一试,镜架、镜框协调得体,镜片色调柔和,顿觉心旷神怡。欣喜之余,顾祝同遂提笔挥毫留下这两句话。顾祝同的题字使精华眼镜行名声大振,生意更加红火起来。
老字号精华眼镜行,位于老德化街北口,是郑、汴、洛三市钟表眼镜店的元老之一。该店始建于民国19年,创办人李竹轩,河南巩县人。李竹轩原在开封“和鸣斋”经营眼镜生意,后听友人讲德化街是个经商的好地方,遂于同年3月迁址郑州。
起什么店号呢?李在开封的好友、河南著名书法家陈玉璋建议说:“店名取‘精华’二字为好,这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意思。”李竹轩欣然同意,陈玉璋即兴挥笔。就这样,李竹轩花费价值200袋面粉的钢洋,用红木做成一块“精华眼镜行”的金字匾,在德化街竖起来了,这是郑州市第一家屈光验光眼镜行。刚开始,店里只有李竹轩和他的侄子李钦殿及一名徒弟三个人。
当时,精华眼镜行因能验光配镜,在中原地区颇有声望。抗战胜利后,李钦殿成为“精华”第二任经理,他提出“货真价实树信誉,精工配制促赢利”的宗旨。同时,精华眼镜行对售出的眼镜凡屈光不正和其他毛病,凭单据一律免费维修。因此,省内外顾客络绎不绝,日销售额曾高达300银元。当时的河南省省长刘茂恩见“精华”生意越做越大,便提出参股投资,但被李钦殿婉言谢绝了。
解放后,“精华”发展到30多人,并建起一个眼镜小工厂。1955年公私合营后,精华眼镜行成为国营企业。“文革”期间,精华眼镜行横匾被砸,顾祝同的题字被烧。粉碎“四人帮”后,国家在精华眼镜行原址盖起一座五层大楼,改名为郑州钟表眼镜专业店。现在这个店有140人,营业面积2400平方米,经营品种5000余种,年销售额近2000万元,是全国营业面积最大的钟表眼镜专业店。
何时重振父辈的辉煌,何时让“精华”再度成为耀眼的新星?李雅娟无时不在想着这件事。2001年10月,她在纬二路重新开办了精华眼镜店。“真品,真价,真情”,是她自己对该店的定位,她相信,凭技术她能够让老店走下去。
德化街还存在的老店,有现如今改作仟禧堂的同仁堂药店。通过竞聘上岗的店长张娜,眼睛里闪烁着年轻人难得的成熟和智慧。她说,1918年同仁堂就已经在德化街了,此后一直存在在这里。前辈同仁堂人在郑州人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她相信自己这一代不会输给前人。“只有一万放心,没有万一失误”,她相信,只要笃守信用,把顾客当朋友(而不是上帝),他们会做得更好。
已经颇有名气的德化街后起之秀——豫华琴行的职工惠娜说,很多人都在盼德化街开街,在家里,她的家人也常常会问起她何时开业。她相信,这里会是个“淘金”的好地方。
老德化街理念顾客就是财神
虽然离正式开放还有一段时日,但一些性急的商户已经开始入驻新的德化街。我们沿街漫步,随意走进一个个装修华丽的店铺,但在有些店铺里,我们不仅没有找到“上帝”的感觉,反倒感到莫名的尴尬——店员那眼神冷冷的,仿佛在说:“你们会买东西吗?”
“老德化街的老板们,可都是些生意精!他们把生意都做到人心里了!”在一个店里受了冷落后,曾经在德化街做过店员的白明甫老人无限感慨。
白明甫老人介绍说,在老德化街,商号中一般有经理、副理、采购、柜先儿、柜头、营业员、跑外柜、学徒工等。商号里从上到下,大家不把顾客叫上帝,而是叫财神。看见顾客进店,店里立马人人点头哈腰,笑脸相迎。
在私营商号中,营业员不会随便放走一个顾客。比如一个顾客要买黑布,店里一共有三种黑布,营业员就先拿出一块不太黑的;如果顾客摇头,营业员就拿出一块比前一块黑的;如果还不行,营业员就拿出第三块,其实营业员明知这第三块布不如前两块,但摆到柜台上后,营业员有意把三块布重叠摆放,使得中间一块布显得特别黑;如果顾客仍不想买,这时柜头就会出面,让营业员去仓库拿(其实,仓库的黑布和这三块一样),有经验的营业员便去仓库拿一匹黑布和一匹红布来,这样黑、红一配,黑布添了不少光彩,顾客便买了。
如果店里进来一位衣冠楚楚的顾客,伙计就会让到后堂,由经理或副理、柜头亲自接待,货也拿到后堂挑选。有人当时不付款,让店里派人去取,这时经理便派精明的徒弟拿着包好的商品,把货送到,收回货款。对于大宗的批发顾客,店家更加优待,会派专人接待,一般要先安排住宿,接着是陪同洗澡、下馆子、看戏等。
71岁的白明甫老人,解放前是德化街精华眼镜行的学徒,德化街是他走进商界的第一步。他说,见证了新旧两个时代,他悟出一个道理,不管什么时候,做生意都要讲诚信,对顾客好,对员工好,这样才有活路。
老德化街谚语 百年商业哲理
在老德化街的商人中间,流传着许多饱含商业哲理的谚语。比如,“宁可少品种,不进隔夜愁”,意思是说不能跟风,看别人的东西卖得好就盲目跟风,等到自己进回货来往往成了“隔夜愁”。
“人弃我取,人取我予”。即在看准了市场趋势的情况下,别人不敢进的货,自己要大胆进;而别人向自己要的货决不惜售,决不搞奇货可居,待价而沽。
“人无我有,人有我好,人好我多,人多我早”。抓早、抓好、抓缺,乃生意取胜的关键。
“未曾入手,先看出手”。即进货前,先预测销路。
“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指商品贵时,要预测到有无贱的可能,在贱时要看到贵的可能。
“要想多卖钱,就得货色全”。要多赚钱,首先要货物多,所谓货卖一堆山,就是指货架、柜台要丰满;其次是货要全,有大宗货也有高档货,有畅销货也有冷门货。
“货卖一张皮”。指重视商品包装。
“勤进快销”。旧商人十分注意每次进货要批量适当,其好处一是减少占压资金,加速资金周转。二是投石问路,防止积压。三是船轻调头快。所谓快销,即出手要快,有利就卖才能多赚钱。
此外,还有“和气能招千里客”,“美言成交易,信誉招千金”,“不怕卖不掉,就怕话不到”,“三分生意,七分仁义”, “做生意三件宝:伙计、门面、信誉好”等商业谚语。
老德化街血泪 贪官恶霸横行
72岁的李海振老人说,在解放前的老德化街,生意很不好做。要想把生意做好,必须买通恶霸尚滋干(曾任国民党郑州便衣队长、稽查处长、保密局豫站少校情报联络员等职,1950年9月30日被郑州市人民政府镇压)、陈耀龙,另外,还得买通警察、工商、保长、甲长,甚至连电业局都得买通,否则,你很难生存。
“过去啊,办事认钱不认人!谁给钱保护谁!”老人说,比如交通警,当时没有交通规则,一切都是交通警说了算。哪家不给他钱,交通警就不让哪家的车往街里进。而电业局更绝,你要不上供,他就把你的电给停了。
李海振老人还记得这样一件事:一次,一家布店着火了,当时紧挨着这家布店的南洋百货店老板害怕大火殃及自己,就派人把上百的现洋塞给消防队长。正救火的消防队长接钱后立马下令掉转水龙头,将水龙头对准南洋百货店没着火的墙猛浇,眼睁睁看着着火的布店化为灰烬。
冯振华老人也说,过去,在德化街,店老板有好的也有坏的,好的可以待学徒像亲兄弟,坏的则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惜杀人。1951年3月10日,恒大电科行店员张满场,因检举揭发店主李玉成等人的不法行为,惨遭杀害。
历史是公正的。
时至今日,尚滋干等都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而老德化街大部分商人奉行的诚信经商原则却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新德化街悬念 辉煌能否重现
对于德化街来说,2000年是又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年份。这一年的8月,郑州市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同意将德化街建成商业步行街的批复》(郑政文2000186号)。于是,德化街开始新一轮的跨越。
按照新的规划,德化步行商业街规划范围为北起二七广场,南至大同路,同时包括西侧的苑陵街,全长约600米。
走进即将正式开放的新德化街你可以看到,沿街新建建筑均控制在3~4层的高度,高低错落有致;沿街1~2层的外立面全部采用花岗岩贴面,层次丰富,质感好,表现力强;新建筑和老建筑的房顶一律采用坡顶结构,风格统一,充分体现了时代精神与地方特色、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道路是步行商业街的脸面。新德化街的路面均采用花岗岩铺设,街道的入口处设置有标志性建筑,路中间辟出2~3米放置雕塑、石椅等设施,形成一条绿色文化休闲长廊。新德化街的灯光分三个层次,一是路面照明(地灯),二是街道照明、建筑照明、绿化照明,三是空中照明(霓虹灯、激光)。三个层次的灯光共同营造出夜间步行街流光溢彩、繁华热闹的氛围。
开放后的德化街,将是一条美丽的街。
那么这条美丽的街道能不能重现昔日客商云集、流金淌银的繁华景象?能不能再次登上郑州商业的潮头浪尖?
20世纪初,当德化街出现时,周围尚是一片荒地;30年代,外来客商纷纷抢滩德化街时,郑州像样的街道除了德化街外,只有一条大同路;50年代,德化街在郑州风光无限之时,郑州市民购物可供选择的地方不外乎两处,德化街和百货楼。
20世纪80年代以后,郑州综合性的百货商场越来越多,紫荆山、亚细亚、华联,一直到后来的丹尼斯、金博大,商场越开越大,也越来越豪华。除了综合性的商场,郑州还出现了银基、鞋城等大型专业批发市场。相对来说,多年来变化不大的德化街对购物者的吸引力也就越来越小了。
形势逼人。于是,步行街的规划应运而生,德化街走上再生之路。
有关专家认为,在郑州商界,改为步行街后的新德化街肯定会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将成为郑州新的景观购物街,但德化街要找回往日那种惟我独尊的地位,已经不可能了。因为,时代已经前进得太多太多了。
德化街孵化了郑州的现代商业,而郑州现代商业又把德化街拉下了惟我独尊的霸主地位。这就是历史。
惟我独尊,已经不再可能;一方诸侯,将是德化街的现实归宿。
过去的100年间,德化街给了郑州人太多的欢乐和美丽。
但愿明天的明天,德化街依然能给予我们激情和梦想。
国内商业巨头进军中原,大红色的五彩购物广场在喧嚣中变成了赭红色的北京华联;众多商界大腕在“汇龙城”吹响集合哨,新的巨无霸呼之欲出;雄踞二七商圈龙头地位的金博大为保第一连出杀招,让利活动如火如荼;郑州华联商厦等老牌劲旅也不甘示弱,开始重整旗鼓,“改换门庭”……
行走在二七广场,每时每刻仿佛都能看到钞票在打着旋儿飞舞,分分秒秒仿佛都可以听到银子哗哗啦啦跳动的清脆声响。寸土寸金,流金淌银。在这里,涌上心头的,只能是这两个词。
那么,这个寸土寸金、流金淌银的二七商圈,它的根又在哪里呢?郑州的老商业都会毫不迟疑地告诉你,这个根,就在二七商圈的南面——德化街。
现场 三老人怀旧德化街
微微的冷风中,年届72岁的李海振老人来到正在改造中的德化街上。和他结伴而来的,还有72岁的冯振华老人和71岁的白明甫老人。听说德化街要改成步行街,将建成郑州现代化的商贸一条街,三位老人相约来到这里,与老德化街告个别。
李海振、冯振华、白明甫三位老人,都是建国前就已在德化街当学徒、在德化街生活了大半辈子的人。
几十年恍若弹指。站在德化街北口,三位老人感慨良多。
一座城市总有代表这座城市的物事,城兴与城衰,总不免在这样的物事上表现出来。
城改造了,城变化了,城发展了,过去的物事自自然然地生自自然然地死,对于大多数现代人来说,总也不至于大惊小怪,但对于亲身经历过城市物事变迁、沧桑沉浮的人来说,其感觉大不一样。
尽管改造工程还没有竣工,但与过去相比,它已显出了现代的气息。宽敞的大道,崭新而别致的建筑,盏盏惹眼的街灯,路边供人休闲健身的体育器材……
“哪里还有老德化街的影子?”白明甫老人仔细地寻觅着地面,仿佛要穿过那一块块地砖找回他曾经生活过的那个德化街。
冯振华老人说:“解放前,德化街最高的楼只有两层,路是黄土石子路,没有路灯,警察也只有一个,吃水都是靠挑或者买。”
冯振华还记得当学徒时的情景,那时候用的是“洋油灯”, 晚上加班时要擦灯罩,到第二天照镜子一看,两个鼻孔都被烟熏黑了。
“这儿原先是三益场百货店。”
“这儿原先是同仁堂。”
“这儿原先是华美工艺社!”
老人们走着说着,仿佛又回到了从前。
“冰糖——葫芦串儿——”李海振老人说,它耳边常常响着一位在老德化街做生意的老婆婆充满韵味的叫卖声。
缘起
陈巡抚郑州辟商埠
冯振华老人说,但凡郑州人,哪怕是小孩子,没有不知道德化街的;外地人来逛郑州,大多也少不了到德化街一游。多少年以来,德化街在郑州的地位,犹如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
然而,今天如此显赫的德化街,在100年前,它所在的地方还是一片荒地。德化街的从无到有,与一个名叫陈龙的河南巡抚大有关系。
公元1905年,当时的河南巡抚陈龙奏请清政府批准,将郑州辟为商埠,并在郑州车站周围规划街道,动工修建商埠区。于是,德化街有了出现的理由。
生活在一个世纪以前的陈巡抚大概不会料到,由于他的一纸奏章,出现了这么一条名传中原的商街,奠定了郑州商贸城的最初基础。
起步 惠仁街到德化街
据老人们说,现在德化街所在的位置,原是一片荒地,名叫野鸡岗。它之所以后来成为一条街,除了巡抚陈龙,也离不了铁路在这里的兴建。
清光绪年间,清政府开始修筑卢沟桥至汉口的铁路。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3月,郑州车站建成。当时苑陵街以南叫“天中里”,苑陵街以北叫“惠仁街”,“惠仁街”就是德化街的前身。1905年,郑州辟为商埠之后,这里开始形成街道雏形。
不久,陇海铁路通车,与1897年修筑的卢沟桥至汉口的铁路相交于郑州老城以西。交通的便利,给郑州带来了无限商机。因为临近火车站,惠仁街逐渐成为各方商旅的中转地和附近各县货物的集散地。后来旅栈、货栈等相继出现,老城中一些较大的商号也陆续迁到这里。由于发音的关系,有人把“惠仁街”叫成“毁人街”。惠仁街上的商户觉得这个名字听起来不吉利,一致要求另取一街名。1916年,前清举人、惠仁街主要的房产业主刘帮骥和几位富商议定,正式把惠仁街改名为德化街。
所谓“德化”,就是以道德感化世人。德化街北起中外闻名的“二七纪念塔”所在地——二七广场,南至大同路口与钱塘路相接,长不到800米,宽不过10米。就是这条又短又窄的小街,却集聚着21个行业共85个商业单位,有1600多名职工。鼎盛时期,这里每天接待顾客约8万多人次,年销售额达3亿多元。
德化街开始名声大噪,大概始于1930年前后。当时,省内外一些有名气的绸缎、医药、百货、客栈、饮食店铺纷纷迁入,德化街开始呈现商贾云集、繁华兴旺的景象。
对郑州商业变迁十分熟悉的廉春荣老人说,在当时,尽管德化街依然是一条黄土石子马路,“马路不平,电灯不明,电话不灵”,但已经有了小有天饭店、鸿盛久布店、精华眼镜行、三友鞋店等几家有名气的商号。每天从早到晚,街上卖当者、乞讨者、流浪者成群结队,来来往往。在德化街北口附近,在老坟岗(如今的金博大城),还形成了郑州的“小天桥”,“推车儿的、担担儿的、卖饭的、说书的、唱段儿的”以及妓院,三教九流汇集于此。按老辈儿人的说法,那时候的德化街已经是天天都像赶会,天天都是过节。
发展 郑州的“南京路”
1948年10月郑州解放后,经过工商业改造,德化街开始真正繁荣起来。据资料记载,德化街的商户和经营品种在解放后发展迅速,经营品种由过去的800多种发展到4000多种。这里不仅有大江南北的丝绸、呢料、服装、百货,全国各地的皮毛、花布、水果、干货等,还有全省的优质产品花生片、珍珠粉酥糖、邙山牌蛋松果以及新郑大枣、荥阳柿饼、武陟油茶面等著名土特产品。当时德化街有时货店23家,钟表店20家,医药店14家,布店23家,鞋业店6家,加上图书、理发、照相、浴池等,共有商户120多家,成为郑州市名副其实的商业中心。到20世纪90年代,德化街更是被称为郑州的“南京路”。
除了经济上的特殊地位,就像燕庄人自豪于毛泽东主席曾经到燕庄视察过麦田一样,老德化街人也自豪于毛主席他老人家曾经在德化街吃过饭。1959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元帅也曾到德化街视察工作。
街不大,可来过不少大人物哩!
1969年,德化街曾经大兴土木。当然,那次工程不同于现在的步行街改造。当年3月,中苏军队在珍宝岛交火。为防止空中袭击,德化街各个单位大挖防空洞。从1969年开始,经过两年施工,工程基本建成。当时的防空洞类似于早期地道,砖混结构,洞宽1.68米,高2米,从洞底到地面大概7~10米。如今,这些防空洞都已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人物•一 老德化街人:前尘往事成云烟
世事沧桑,风云变幻。城市的兴衰,甚至一条街道的变化也都关乎着一个个人的命运遭际。
德化街的历史太短,区区百年而已,但就是这短短的百年时间,已足以让许多老德化街人积聚起悠悠的痴情。2001年,德化街改造工程开始,老德化街消失于隆隆的推土机声里,一些老德化街名店也随之陨落尘埃。那一刻,一些老德化街人流出了眼泪。
推土机隆隆开动的时候,83岁的王礼正静静地坐在离德化街不到两公里的工人新村的家里。老人痴痴地盯视着远方,他在想些什么?
20世纪30年代的王礼正绝对不会想到,有一天他会因为有钱而受批斗;60年代的王礼正也绝对不会想到,80年代以后,有一批人会比别人先富起来。王礼正曾经是德化街的富人,在当时的郑州也算是个很富的人。
50岁以上的老郑州大多记得,德化街最大的一家货栈名叫华美工艺社。这家货栈成立于民国22年,也就是1933年,创始人是从江苏南京来的王履之。
当年的华美工艺社有两层楼,是德化街最高的建筑,也是王家的荣耀。华美工艺社有三间店面,主要经营化妆品的制造和零售,主要货品有生发油、头蜡、香水、香粉和雪花膏,还有干电池。当年的华美工艺社是郑州最早的化妆品店,每天生意兴隆,雪花膏都是用秤称着论斤卖。每到商品热销季节,郑州市民都到华美工艺社排队购买。
王礼正的太太叶秀英也已80岁高龄。回忆起往事,叶秀英老人感慨万千。她告诉记者,解放前,王礼正的父亲掌管着华美工艺社,那个时候华美的货品都是自产自销。
当时,华美工艺社的掌柜王履之专门安排自己的两个儿媳妇站柜台。很多人说,华美是名副其实的“美”,因为站柜台的王家两个儿媳妇整天穿着旗袍,十分漂亮,这也成了华美所经营的化妆品的活广告。说到这里,叶秀英老人十分自豪。
1955年,公私合营开始后,华美工艺社是郑州市第一批参加公私合营的店铺。“抗美援朝”期间,华美工艺社改名为华华百货商店,隶属于国营的郑州市百货公司,经营方式也由以前的自产自销改为零售日用百货。新的华华百货商店人事由公方经理统一安排,有20多名职工,王礼正成为新店铺的副经理。后来华华百货商店并入德化街百货商店,旧址则改为钟表眼镜专业店。
因为曾经有钱,1957年,王礼正被打成右派,后被送往郑州市郊的宋庄参加劳动10个月左右。随后,叶秀英也因为自己的一个哥哥被国民党抓壮丁去了台湾而受到牵连。两年多之后,王礼正的“右派帽子”被摘掉,在德化街百货商店做了一名普通店员,直到1980年退休。而德化街百货商店也在20世纪70年代末改称为妇女儿童用品商店,旧址上的钟表眼镜专业店也于1967年拆掉。在这段日子里,王礼正和叶秀英两人拉扯着8个孩子,每月仅靠王礼正24元的工资以及叶秀英每天给人打零工、洗衣服挣的钱困苦而坚强地活着。由大富大贵到社会底层,个中滋味也只有两位老人清楚了。
人老了,所有的一切都成过眼云烟。谈话中,两位老人不时地微笑对视。
人物二 新德化街人:我的未来不是梦
每每站在父亲李钦殿的遗像前,李雅娟便会潸然泪下。她常常会想起父亲临终的遗言:“娟,回到德化街,把精华眼镜店的牌子拾起来!”
“货真价实不虚传,精华眼镜誉河南”。这是当年国民党高级将领顾祝同对郑州德化街“精华眼镜行”的赞语。那时是在抗战胜利前夕,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慕名前来精华眼镜行配制石头镜,店老板李竹轩亲自动手为其选料配制。顾祝同戴上一试,镜架、镜框协调得体,镜片色调柔和,顿觉心旷神怡。欣喜之余,顾祝同遂提笔挥毫留下这两句话。顾祝同的题字使精华眼镜行名声大振,生意更加红火起来。
老字号精华眼镜行,位于老德化街北口,是郑、汴、洛三市钟表眼镜店的元老之一。该店始建于民国19年,创办人李竹轩,河南巩县人。李竹轩原在开封“和鸣斋”经营眼镜生意,后听友人讲德化街是个经商的好地方,遂于同年3月迁址郑州。
起什么店号呢?李在开封的好友、河南著名书法家陈玉璋建议说:“店名取‘精华’二字为好,这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意思。”李竹轩欣然同意,陈玉璋即兴挥笔。就这样,李竹轩花费价值200袋面粉的钢洋,用红木做成一块“精华眼镜行”的金字匾,在德化街竖起来了,这是郑州市第一家屈光验光眼镜行。刚开始,店里只有李竹轩和他的侄子李钦殿及一名徒弟三个人。
当时,精华眼镜行因能验光配镜,在中原地区颇有声望。抗战胜利后,李钦殿成为“精华”第二任经理,他提出“货真价实树信誉,精工配制促赢利”的宗旨。同时,精华眼镜行对售出的眼镜凡屈光不正和其他毛病,凭单据一律免费维修。因此,省内外顾客络绎不绝,日销售额曾高达300银元。当时的河南省省长刘茂恩见“精华”生意越做越大,便提出参股投资,但被李钦殿婉言谢绝了。
解放后,“精华”发展到30多人,并建起一个眼镜小工厂。1955年公私合营后,精华眼镜行成为国营企业。“文革”期间,精华眼镜行横匾被砸,顾祝同的题字被烧。粉碎“四人帮”后,国家在精华眼镜行原址盖起一座五层大楼,改名为郑州钟表眼镜专业店。现在这个店有140人,营业面积2400平方米,经营品种5000余种,年销售额近2000万元,是全国营业面积最大的钟表眼镜专业店。
何时重振父辈的辉煌,何时让“精华”再度成为耀眼的新星?李雅娟无时不在想着这件事。2001年10月,她在纬二路重新开办了精华眼镜店。“真品,真价,真情”,是她自己对该店的定位,她相信,凭技术她能够让老店走下去。
德化街还存在的老店,有现如今改作仟禧堂的同仁堂药店。通过竞聘上岗的店长张娜,眼睛里闪烁着年轻人难得的成熟和智慧。她说,1918年同仁堂就已经在德化街了,此后一直存在在这里。前辈同仁堂人在郑州人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她相信自己这一代不会输给前人。“只有一万放心,没有万一失误”,她相信,只要笃守信用,把顾客当朋友(而不是上帝),他们会做得更好。
已经颇有名气的德化街后起之秀——豫华琴行的职工惠娜说,很多人都在盼德化街开街,在家里,她的家人也常常会问起她何时开业。她相信,这里会是个“淘金”的好地方。
老德化街理念顾客就是财神
虽然离正式开放还有一段时日,但一些性急的商户已经开始入驻新的德化街。我们沿街漫步,随意走进一个个装修华丽的店铺,但在有些店铺里,我们不仅没有找到“上帝”的感觉,反倒感到莫名的尴尬——店员那眼神冷冷的,仿佛在说:“你们会买东西吗?”
“老德化街的老板们,可都是些生意精!他们把生意都做到人心里了!”在一个店里受了冷落后,曾经在德化街做过店员的白明甫老人无限感慨。
白明甫老人介绍说,在老德化街,商号中一般有经理、副理、采购、柜先儿、柜头、营业员、跑外柜、学徒工等。商号里从上到下,大家不把顾客叫上帝,而是叫财神。看见顾客进店,店里立马人人点头哈腰,笑脸相迎。
在私营商号中,营业员不会随便放走一个顾客。比如一个顾客要买黑布,店里一共有三种黑布,营业员就先拿出一块不太黑的;如果顾客摇头,营业员就拿出一块比前一块黑的;如果还不行,营业员就拿出第三块,其实营业员明知这第三块布不如前两块,但摆到柜台上后,营业员有意把三块布重叠摆放,使得中间一块布显得特别黑;如果顾客仍不想买,这时柜头就会出面,让营业员去仓库拿(其实,仓库的黑布和这三块一样),有经验的营业员便去仓库拿一匹黑布和一匹红布来,这样黑、红一配,黑布添了不少光彩,顾客便买了。
如果店里进来一位衣冠楚楚的顾客,伙计就会让到后堂,由经理或副理、柜头亲自接待,货也拿到后堂挑选。有人当时不付款,让店里派人去取,这时经理便派精明的徒弟拿着包好的商品,把货送到,收回货款。对于大宗的批发顾客,店家更加优待,会派专人接待,一般要先安排住宿,接着是陪同洗澡、下馆子、看戏等。
71岁的白明甫老人,解放前是德化街精华眼镜行的学徒,德化街是他走进商界的第一步。他说,见证了新旧两个时代,他悟出一个道理,不管什么时候,做生意都要讲诚信,对顾客好,对员工好,这样才有活路。
老德化街谚语 百年商业哲理
在老德化街的商人中间,流传着许多饱含商业哲理的谚语。比如,“宁可少品种,不进隔夜愁”,意思是说不能跟风,看别人的东西卖得好就盲目跟风,等到自己进回货来往往成了“隔夜愁”。
“人弃我取,人取我予”。即在看准了市场趋势的情况下,别人不敢进的货,自己要大胆进;而别人向自己要的货决不惜售,决不搞奇货可居,待价而沽。
“人无我有,人有我好,人好我多,人多我早”。抓早、抓好、抓缺,乃生意取胜的关键。
“未曾入手,先看出手”。即进货前,先预测销路。
“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指商品贵时,要预测到有无贱的可能,在贱时要看到贵的可能。
“要想多卖钱,就得货色全”。要多赚钱,首先要货物多,所谓货卖一堆山,就是指货架、柜台要丰满;其次是货要全,有大宗货也有高档货,有畅销货也有冷门货。
“货卖一张皮”。指重视商品包装。
“勤进快销”。旧商人十分注意每次进货要批量适当,其好处一是减少占压资金,加速资金周转。二是投石问路,防止积压。三是船轻调头快。所谓快销,即出手要快,有利就卖才能多赚钱。
此外,还有“和气能招千里客”,“美言成交易,信誉招千金”,“不怕卖不掉,就怕话不到”,“三分生意,七分仁义”, “做生意三件宝:伙计、门面、信誉好”等商业谚语。
老德化街血泪 贪官恶霸横行
72岁的李海振老人说,在解放前的老德化街,生意很不好做。要想把生意做好,必须买通恶霸尚滋干(曾任国民党郑州便衣队长、稽查处长、保密局豫站少校情报联络员等职,1950年9月30日被郑州市人民政府镇压)、陈耀龙,另外,还得买通警察、工商、保长、甲长,甚至连电业局都得买通,否则,你很难生存。
“过去啊,办事认钱不认人!谁给钱保护谁!”老人说,比如交通警,当时没有交通规则,一切都是交通警说了算。哪家不给他钱,交通警就不让哪家的车往街里进。而电业局更绝,你要不上供,他就把你的电给停了。
李海振老人还记得这样一件事:一次,一家布店着火了,当时紧挨着这家布店的南洋百货店老板害怕大火殃及自己,就派人把上百的现洋塞给消防队长。正救火的消防队长接钱后立马下令掉转水龙头,将水龙头对准南洋百货店没着火的墙猛浇,眼睁睁看着着火的布店化为灰烬。
冯振华老人也说,过去,在德化街,店老板有好的也有坏的,好的可以待学徒像亲兄弟,坏的则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惜杀人。1951年3月10日,恒大电科行店员张满场,因检举揭发店主李玉成等人的不法行为,惨遭杀害。
历史是公正的。
时至今日,尚滋干等都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而老德化街大部分商人奉行的诚信经商原则却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新德化街悬念 辉煌能否重现
对于德化街来说,2000年是又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年份。这一年的8月,郑州市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同意将德化街建成商业步行街的批复》(郑政文2000186号)。于是,德化街开始新一轮的跨越。
按照新的规划,德化步行商业街规划范围为北起二七广场,南至大同路,同时包括西侧的苑陵街,全长约600米。
走进即将正式开放的新德化街你可以看到,沿街新建建筑均控制在3~4层的高度,高低错落有致;沿街1~2层的外立面全部采用花岗岩贴面,层次丰富,质感好,表现力强;新建筑和老建筑的房顶一律采用坡顶结构,风格统一,充分体现了时代精神与地方特色、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道路是步行商业街的脸面。新德化街的路面均采用花岗岩铺设,街道的入口处设置有标志性建筑,路中间辟出2~3米放置雕塑、石椅等设施,形成一条绿色文化休闲长廊。新德化街的灯光分三个层次,一是路面照明(地灯),二是街道照明、建筑照明、绿化照明,三是空中照明(霓虹灯、激光)。三个层次的灯光共同营造出夜间步行街流光溢彩、繁华热闹的氛围。
开放后的德化街,将是一条美丽的街。
那么这条美丽的街道能不能重现昔日客商云集、流金淌银的繁华景象?能不能再次登上郑州商业的潮头浪尖?
20世纪初,当德化街出现时,周围尚是一片荒地;30年代,外来客商纷纷抢滩德化街时,郑州像样的街道除了德化街外,只有一条大同路;50年代,德化街在郑州风光无限之时,郑州市民购物可供选择的地方不外乎两处,德化街和百货楼。
20世纪80年代以后,郑州综合性的百货商场越来越多,紫荆山、亚细亚、华联,一直到后来的丹尼斯、金博大,商场越开越大,也越来越豪华。除了综合性的商场,郑州还出现了银基、鞋城等大型专业批发市场。相对来说,多年来变化不大的德化街对购物者的吸引力也就越来越小了。
形势逼人。于是,步行街的规划应运而生,德化街走上再生之路。
有关专家认为,在郑州商界,改为步行街后的新德化街肯定会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将成为郑州新的景观购物街,但德化街要找回往日那种惟我独尊的地位,已经不可能了。因为,时代已经前进得太多太多了。
德化街孵化了郑州的现代商业,而郑州现代商业又把德化街拉下了惟我独尊的霸主地位。这就是历史。
惟我独尊,已经不再可能;一方诸侯,将是德化街的现实归宿。
过去的100年间,德化街给了郑州人太多的欢乐和美丽。
但愿明天的明天,德化街依然能给予我们激情和梦想。
作者:网络来源
(责任编辑:徐鹏)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 “南青北白”的倒下 2011-7-25 9:07:08
- 拙中寓巧的皮影戏 2011-7-21 10:14:16
- 绿釉陶望楼 2011-7-18 9:08:04
- 瓦坡,北宋时的“小香港” 2011-7-8 10:06:03
- “洛阳桥”通往辉煌盛唐 2011-7-4 9:28:48
- ·[交通]7条隧道贯穿中州大道 为老城与新区“解
- ·[交通]BRT车道多处受损太颠簸 整修还靠“打补
- ·[交通]十几对列车晚点 铁路局微博公布消息并致
- ·[天气]本周雷阵雨与高温并存 局部将有高温闷热
- ·[天气]今明河南省十市有暴雨 未来三天依然阴雨
- ·[交通]中州大道综合整治工程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