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桥”通往辉煌盛唐
http://www.hnta.cn 2011-7-4 来源:大河网 点击:次
随后,这位鲜卑人以一种义无反顾的决绝,纵身投入汉文化的怀抱,颁布一系列政令,大力推行文化改革:
第一,禁说鲜卑语,一律改说汉语。30岁以上的官员,允许有一个适应过程,30岁以下的如果还说鲜卑话,立即降职处分。
第二,放弃鲜卑服装,改穿汉族服装饰。
第三,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把籍贯定为“河南洛阳”,死后葬于邙山,不得归葬平城。
第四,放弃鲜卑姓氏,改为汉姓,皇族由拓跋改姓“元”。
第五,以汉族礼制改革鲜卑族的原始祭祀形式。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第六,主张鲜卑族与汉族通婚,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结亲。这就不仅是文化上的融合,而是血脉相融,不仅是政治措施,而是生命意义上的不分彼此。
拓跋宏在洛阳做的一切,使这座古城变身为一座宏大的“洛阳桥”,在一个大动荡、大断裂的时代,凝聚人心,连结天下,沟通未来。文化融合,血缘融合,使北方众多的民族从此不分彼此。作为一个族群,鲜卑族和匈奴、羯、氐、羌等最后完全消失,但后来隋唐众多人物,都有着多种血统,如隋炀帝的母亲独孤皇后是鲜卑人,她与唐高祖李渊的母亲还是亲姐妹,她们的籍贯都是“河南洛阳”;而李渊和李世民的皇后,也都是鲜卑人。鲜卑血脉,从此生生不息,或许就在你我的身上流淌。
在洛阳,孝文帝显示了举世无匹的宏大气魄,吞吐万汇,兼纳远近,熔铸一体,互相化育,生机无限。
孝文帝生前和死后,他的汉化措施屡遭抵制,但民族融合的桥梁却再也难以阻断,经由这座桥梁,北方民族最终完成大融合;经由这座桥梁,中国南北最终再度统一;经由这座桥梁,历史最终走向恢弘壮丽的盛唐。
身为鲜卑人,拓跋宏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带着疑问,我们追踪拓跋鲜卑的历史,发现这个从大兴安岭北段主峰嘎仙洞起步的部族,似乎天生就承担着重大的使命。
作者:
(责任编辑:文斐)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 巍巍芒砀山,埋葬英雄尸骨 2011-7-1 8:45:34
- 次商道上的周家口与北舞渡 2011-6-13 8:56:44
- 美丽的山水,不变的红色经典 2011-5-16 9:08:17
- 曹操之死与洛阳重生 2011-3-22 8:47:13
- 明代赵妃陵墓曾为庵堂二百余年 2011-3-17 8:52:14
- ·[交通]7条隧道贯穿中州大道 为老城与新区“解
- ·[交通]BRT车道多处受损太颠簸 整修还靠“打补
- ·[交通]十几对列车晚点 铁路局微博公布消息并致
- ·[天气]本周雷阵雨与高温并存 局部将有高温闷热
- ·[天气]今明河南省十市有暴雨 未来三天依然阴雨
- ·[交通]中州大道综合整治工程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