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旅游 >> 文化中原 >> 往事如风 >> 正文
“洛阳桥”通往辉煌盛唐
http://www.hnta.cn 2011-7-4 来源:大河网 点击:


    北魏首都原本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公元493年,孝文帝拓跋宏下令迁都洛阳。在沉寂将近200年后,汉魏洛阳城再度得以重建,魏晋宫殿旧址上,一座座高大巍峨的新宫殿拔地而起。随后几年,大量人口迁入洛阳,千年古城再次青春勃发,繁荣兴盛,四处洋溢青葱的生命活力。

    至此,古城已两毁两建。两次的情形颇为不同,上次放火毁城的是董卓,再建的是曹操,都是汉人;这次放火的是匈奴人刘曜,重建的则是鲜卑人拓跋宏;上次从毁到建,不过二三十年,而这次,长达182年。仅这个时间跨度,就能让人感觉到,这一次,中原所遭受的灾难,比曹操时代更加深重、更为惨烈。

    这100多年,正是所谓“五胡乱华”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最为悲惨的岁月。永嘉之乱,趁着西晋衰弱,匈奴、鲜卑、羯、羌、氐等五个游牧民族纷纷跃马中原,互相攻伐绞杀,黄河流域兵连祸结、生灵涂炭。在100多年的时间里,北中国先后建立了十六七个游牧民族政权,有匈奴的前赵、北凉、夏,羯族的后赵,氐族的前秦、后凉、大成,羌族的后秦,鲜卑的前燕、后燕、南燕、西秦、南凉以及汉族的西凉、北燕、冉魏等。这些政权互相攻伐,混战了100多年。经历血腥的战争和残酷的民族压迫,北方汉人锐减至六七百万,为了生存,世家大族大多建立堡垒,拥众自保。

    在这场大混战中,来自大兴安岭北段的拓跋鲜卑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公元386年,拓跋鲜卑建立北魏,经拓跋珪、拓跋嗣、拓跋焘三代“奋勇”,先后荡平后燕、北燕以及匈奴郝连氏的夏国,并马踏漠北,击败柔然,终于一统北方,结束了四分五裂的局面,与南方的汉族政权形成对峙。

重生洛阳城成为连结天下的桥梁

    有人说,这个时候的中国,最有可能永远分裂为南北两部分。南、北方统治者种族不同,操着不同的语言,穿着不同的服装,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传统,分裂为两个国家的危险,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

    正是在这种氛围中,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鲜卑人拓跋宏迁都洛阳,他下令重建的宫阙,多依魏晋旧地基,刻意恢复魏晋规模形制,甚至不少宫殿的名字,也沿用旧制。于是,洛阳城的重建,具有一种文化上的象征意义:既然洛阳的毁灭,标志着大动荡的开始,那么洛阳城的重生,也应该成为新秩序建立的标志。 

作者:
(责任编辑:文斐)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