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旅游 >> 文化中原 >> 往事如风 >> 正文
夏禹导济水东南
http://www.hnta.cn 2008-8-25 来源:荥阳外宣网 点击:
    

    约在公元前2200年左右,夏禹在荥阳地区进行了浩大的洪水治理工程。《禹贡》一书,关于黄河的流向,是这样记载的:“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底(砥)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说明那时的黄河,从龙门到华阴是往南流,从华阴到大伾是往东流,到大伾之后折而北流,大伾山是河道向北的转折点;关于济水是这样记载的:“导氵允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说明那个时候的济水,经大禹的“导”,方能“东出于陶丘北”;关于荥泽是这样记载的:“荥播(波)既潴。”说明济水“入于河,溢为荥”,已形成了荥泽。《水经注》引《晋地道志》也记载:“济自大伾入河,与河水斗,南溢为荥泽。……昔大禹塞其淫水,而于荥阳下引河东南,以通淮、泗。”又说:“丹、沁乱流于武德,绝河南,至荥阳合汴。”这一连串充满洪荒、充满艰辛的记载,告诉人们一段恢宏而又奇特的历史:荥泽是怎么形成的、大禹是怎样治水的。
    水性是遇高而绕,遇低而流的。古代的黄河东流,至成皋地区的大伾山之后,为什么会向北流?因为大伾山在东面阻住了去路,它流不过去。当济水穿河、决大伾一个山口时,为什么会南溢?就因为济源地势高,济水以高视下而穿河。敖山北面比济源低,比敖山南高,故通过沟壑南溢为荥。几千年来,由于济水与黄河(尤其是黄河)东流的作用,这些古代丘岭乃至整个余脉、支脉,全被搬入大海,遂使这一带成为低洼之地而与古代的地貌迥异。
    尧舜时代,最大的忧患就是洪水。《书经·尧典》记载:“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济水就是在这样情势下,过敖山而南溢。夏禹呢?“塞淫水”,导济水“东出陶丘北”,他“塞淫水”,并不是阻断阴沟,断绝济水与荥泽的系连,而是不让洪水乱流为淫(害);他导济水“东出于陶丘北”,并不是导南溢之水,而是在敖山北开一水道,引“乱流于武德”的洪水东南“以通淮、泗”。这一水路,应与随后东流的济水水路一致。这样,夏禹为民除了水患,造了大福。
作者:
(责任编辑:韶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