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渐消失的电报码
http://www.hnta.cn 2009-11-16 来源:大河报 点击:次
1844年,电报的出现给汉字出了一个难题。电报能够远距离传递信息,但是汉字却不能直接在电路上传递,只能用四个阿拉伯数字组成一个电报码来传送电报,7000多个汉字就要用7000多组数字来代替,这就是电报码,只有靠人脑来记忆。1963年,我从省邮电学校毕业后当了一名报务员,在工作中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记电报码。近3000个常用汉字只有边工作边记忆了,我将这些常用汉字与对应的近3000个电报码分别写在20张纸上,最好的办法就是按部首死记硬背了。
熟记电报码使我在工作中一帆风顺。1982年,当我因工作需要离开电报科时,总有那么一点点的遗憾,当初记那么多电报码没有用场了,所学的专业知识就那么丢了,多可惜呀!
早些年的高考试卷上,考生姓名一项都是用中文书写,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考生姓名一项必须将名字翻译成电报码,这难为了不少考生。那时无论上班或在家,经常有人找我翻译考生姓名,有的学校托人捎来十多张学生名单让我翻译成电报码。有一天,一位60多岁的老人,为了参加高考的孩子,满头大汗地找到我所在的单位,要求翻译一个中文名字。我顺手写了出来,他感激地说:“谢谢,为了这三个字,我跑了好多地方。”对于我来说,这不过是举手之劳。这时,我欣慰地感到以前所学的知识又有了用武之地。
电脑出现以后,在中国遇到的第一个难题也是汉字输入。王永民引发了汉字输入的第一次革命,五笔字型获中、美、英三国专利。现在的汉字输入法有很多种,极品五笔、中文全拼、微软拼音、智能输入等,还有最简单的手写输入法,都好学易记,但和我最有缘的还是电报码输入法,用起来得心应手。这就是老年人常说的“艺不压身”的道理吧!
单位里开始使用电脑办公之后,我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和好奇,就在电脑上找出电报码输入法,用电报码打文件、写文章,我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工作中又发挥了作用。退休后,电报码又成了我老年时期学习、生活、娱乐的工具。闲时,我会和儿孙们在网上聊天、发邮件、发短信、传递照片等,有兴趣时还会写篇博客,精彩的网络世界给我的老年生活增添了无限乐趣,与此同时,我也感觉自己仿佛年轻了很多。
如今,电报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电报码也渐渐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但我当年死记硬背、令我难忘的电报码却使我受益一生。
作者:刘秀玲
(责任编辑:韶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 朱温对开封曾有贡献 2009-11-13 9:35:48
- 开封第一家女浴池的诞生 2009-11-9 9:21:22
- 60年前郑州老坟岗的生动场景 2009-11-6 10:16:58
- 老郑州的大房东二房东 2009-11-6 9:15:09
- 宋真宗设宴饮酒问酒价 2009-11-5 10:18:41
- ·[交通]7条隧道贯穿中州大道 为老城与新区“解
- ·[交通]BRT车道多处受损太颠簸 整修还靠“打补
- ·[交通]十几对列车晚点 铁路局微博公布消息并致
- ·[天气]本周雷阵雨与高温并存 局部将有高温闷热
- ·[天气]今明河南省十市有暴雨 未来三天依然阴雨
- ·[交通]中州大道综合整治工程开工